<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的第7天,单位值班,昨晚特地从上海赶回嘉兴。趁着值守的空闲,整理了昨天在上海游玩拍的照片,我跟大家说说上海徐家汇的故事。昨天是中国的中秋节,我们夫妻俩选择了赶赴徐汇的龙华秋会,参观了千年古寺龙华寺,品素食,喝咖啡。用过午餐后,我们又赶往上海徐家汇的文化角,走进徐家汇书院,享受这书院的宁静之美。还参观了徐家汇的藏书楼和天主教堂,可以说,这是一次上海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 读懂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之一是走进她的图书馆、书店。书的世界里,蕴藏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也为城市里的人们带来思想启发和生活乐趣。花香是香,书香,也是香。2023年1月1日,暌违近3年之久的徐汇区图书馆,以“徐家汇书院(ZIKAWEI LIBRARY)”的全新IP形象重新与公众见面,一时吸粉无数。它好像海上一道光,轻盈又不留余地地柔柔洒在读者身上,让他们向光而行,乐不思返,醉饮蜜酒般沉溺沦陷。徐家汇书院是一座图书馆,也是一个开放性、复合型的文旅新空间。它将阅读、交流、展览、旅游、文创、休闲融于一体,沐光而生,向光而行,被誉为人人可享的“市民第二书房”。</p> <p class="ql-block"> 踱步入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开阔、巴西利卡风格的中庭空间及气派庄重、足足20米的“海上长桌”。长桌尽头,基于土山湾中国牌楼形象进行艺术化再造、以3D技术打印的“光启之门”晶莹剔透,与长桌共同铺陈出一条海派文化的记忆通道,成为书院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中庭两侧,书院以平层与夹层的空间布局方式,巧妙开辟了八个主题不同的“光盒空间”,即开放的图书陈列空间。左侧四个,聚焦“徐汇海派文脉”。“光启”之光盒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的译著;“教思”之光盒,展出了马相伯、盛宣怀、蔡元培等为徐汇、上海乃至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教育家传记及文集;“文脉”之光盒,收集了荟萃于徐汇的文学大家们的原创或翻译作品;“传藏”之光盒,追溯了上方花园老住户、原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缔造的出版帝国,还有巴金、郑振铎、任鸿隽等人发扬光大的文艺杂志传播事业。右侧四个,围绕“建筑可阅读”展开。从城市发展进程的视角,以百年建筑、百年音乐、百年电影、百年工业等区域特色文化为内核,展现了上海城区史、徐汇衡复风貌区保护史、西岸开发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大型成套丛书,还有各类方志,以及由徐文定公主持测绘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高清电子素材等,都是书院的“镇馆之宝”。此外,除了索书号没有按照图书馆常规的做法来编排,图书分类“主题先行”,书院人的玲珑匠心“十面埋伏”,也令我们印象颇深。比如“伪装”成书籍的小机关,轻轻一按弹出,正反面是那一列图书的导读、简介。比如显示屏嵌在书架内,悄悄播放着怀旧经典老片。“徐家汇书院”招牌上的字体,取自徐光启手迹,400多岁了。书院的英文名ZIKAWEI,则系上海方言中“徐家汇”音译的法语注音,亦有100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书院有好书、好环境,不稀奇。书院有“公园”,咦,好白相。藏在徐家汇书院的“东西公园”,是一处集合海派咖啡茶饮、海派文创零售、海派艺术工坊及快闪展览等精彩内容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夫“东西”也,既代指“东、西互融”,也向游客传递了一个信号,“这里有点东西,等待发掘”。徐家汇书院周围还遍布着徐家汇天主教堂、被誉为“远东第一气象台”的徐家汇观象台,以及土山湾博物馆、徐光启纪念馆等知名海派特色旅游景点。未来,书院或与更多社会主体合作,共同开发更多有品质、有内涵的阅读推广、城市行走活动,为建筑可阅读、为海派城市考古路线做更多贡献。</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现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80号,为上海图书馆分馆,专门收藏1950年以前出版的外文文献。藏书楼是上海的一处老建筑,该建筑由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的北楼(1897年)与外廊式四层坡顶的南楼(1931年改建)组成,体现中西合璧特色,199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据有关资料介绍,该楼原为天主教耶稣会修书室,经1860年、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藏书楼,1956年并入上海图书馆后整合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及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处藏书。1990年代曾因地铁建设面临拆除风险,经巴金等知识分子呼吁保留并于2003年7月修缮后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并入上海图书馆后,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原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处藏书也相继移入徐家汇藏书楼。今天的上海图书馆收藏旧版外文文献计56万册。徐家汇藏书楼现址收藏自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文字涉及拉丁文、英文、法文、英文、德文、俄文、日文等近20个语种,内容覆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在这座见证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百年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我们不仅可以探寻历史的痕迹,还能感受到上海的独特韵味。这里,每一本书都似乎在诉说着上海老底子的故事,每一页都仿佛在描绘着那些老上海人的生活场景。而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也在书香中慢慢苏醒,让人不禁沉浸在一段段美好的回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为更好的保护这一处老建筑, 前段时间该藏书楼又重新开展了维修,国庆前刚对外开放,这里的一楼正举办一个“托马斯·阿罗姆铜版画展”,展出的是英国建筑师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 1804–1872)的作品,共140余幅,系19世纪中国主题铜版画原稿,主题为“跨越时空的握手——十九世纪英国皇家建筑师笔墨中的东方神韵”。该展览为藏书楼修缮后(2025年9月26日启幕)的首场活动,通过AIGC互动技术呈现中西文化对话。</p> <p class="ql-block"> 阿罗姆从未到过中国,其创作基于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英国使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及传教士利玛窦的二手资料,以浪漫主义笔触“复原”19世纪中国风貌。代表作包括北京北海公园、南京琉璃塔、西直门街景等,融合欧洲透视技法与中国建筑元素(如飞檐、斗拱)。展品源自1843年书籍《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插画,色调柔和且层次丰富。在这个展览上,我还看到一幅展示我们过去乍浦港的一幅版画和描述杭州西湖古场景的版画,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徐家汇书院旁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它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天主教教堂,现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曾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徐家汇天主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高5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00平方米。东向正立面设两座钟塔,钟塔高56.6米,钟塔尖顶有十字架。其中青石板瓦覆盖的塔尖高31米。立面中间有叠涩形成的多层拱券大门。玫瑰窗及山墙,正门上面有4座福音圣人雕像,正中设耶稣抱十字架大石像。徐家汇天主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侧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徐家汇天主堂被中华人也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一早去的徐汇区的龙华寺,这里正举办上海的龙华秋会。因为是中秋节,我们在这里买了龙华的素月饼,并品尝了龙华禅食--龙华素面,味道真好。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它占地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219平方米,沿中轴线长194米,依次排列着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六进殿堂。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龙华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