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原名师肖婷老师的讲座,如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对教育认知的蒙尘,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作为教育者的前行之路。她以自身教育实践为脉络,以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为底色,将师者使命、师德真谛与教育本质娓娓道来,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触及灵魂的全新理解,更读懂了一名优秀教育者“热爱坚守、知行合一”的深层内涵。肖老师的分享让我彻底打破了对教育的浅层认知:教育从不是短暂的知识传递,更不是批量生产“高分机器”的流水线,而是一场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修行,是着眼于学生一生成长的“育人工程”。其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具有人性的人”——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家庭的期待与青春的迷茫来到校园,他们需要的从不是冰冷的说教与刻板的要求,而是教师以“心”为钥匙,用理解消解隔阂,用尊重搭建桥梁,用爱温暖心灵。就像肖老师用陪伴和坚持感化学生,一言一行却成了学生多年后仍珍藏的“星光”,支撑着对方穿越人生风雨。这份跨越时光的温暖,正是“真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互动”最生动的诠释,也是教育最动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而肖老师对师德“自然性、影响性、久远性”的解读,更让我震撼于教师角色的重量。尤其是“久远性”,它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细节里:是把学生的自尊放在首位的细腻,是面对“问题孩子”时“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包容,是即便“被虐千百遍”,仍坚守“我爱你如初恋”的赤诚。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同心圆”理论,教育本就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人性最大的弱点经不起爱与尊重”,当我们放下功利心、收起苛责态,用尊重去倾听,用宽容去接纳,教育的奇迹便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或许只是日常里的微小片段,却可能成为学生一生前行的光,这便是师德最深刻的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肖老师还告诉我们,教育的复杂性、长远性与周期性,决定了它是一项“慢”的艺术。这份“慢”,便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知”是懂得教育的规律,“行”是践行“守候与静等”的智慧。“守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包容学生成长节奏的耐心,允许有的孩子是早开的月季,有的是晚放的腊梅;“静等”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科学的方法陪伴学生稳步前行,在他们迷茫时做倾听者,在他们犯错时做引导者。我们既要为优秀学生“锦上添花”,更要为困境中的孩子“雪中送炭”,用自身的晴朗,守护每一颗稚嫩心灵的澄澈。</p> <p class="ql-block">“无论自己的世界雨怎么下,都不要让孩子们的头顶有乌云!”肖老师的这句话,如雨中灯塔,瞬间点亮了我对教育情怀的认知。所谓“热爱”,是“眼有星光”的赤诚——即便身处教育的琐碎与疲惫中,仍愿以自身荧荧微光,引燃学生的璀璨星河;所谓“坚守”,是“心有丘壑”的格局——面对教学的繁杂、学生的差异,始终保持沉稳与辽阔,不被短期功利裹挟,不被成长焦虑左右。这场讲座让我恍然悟得,教育是情怀的涓涓流淌,是精神命脉的静默传承——它如春风化雨,将智慧的种子、良善的根芽,悄然植入生命的沃土。而师德,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热爱与坚守中,种下善的种子;爱与责任,终会成就一场双向的奔赴——在滋养学生心灵的同时,也丰盈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生命。</p> <p class="ql-block">未来,我愿以肖老师为榜样,怀揣“丘壑”般的格局,永葆“星光”般的热爱,在教育之路上,以“知”为基、以“行”为实,用真心换真心,用坚守赴使命,将“热爱坚守、知行合一”的信念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努力成为一名能唤醒生命、照亮成长的教育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