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富冈制丝厂和丝绸产业遗产群”是以贡献于高品质生丝产业化生产的“技术革新”以及日本与世界的“技术交流”为核心的近代丝绸产业文化遗产。日本开发的生丝产业化技术,不仅将局限于极小部分特权阶层的丝绸生产普及到全世界,更为营造人类的丰硕生活和文化做出了贡献。富冈制丝厂与三座养蚕关联遗址(田岛弥平旧宅、高山社遗址、荒船风穴)共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201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v),富冈制丝厂和丝绸产业遗产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富冈纺纱厂是位于日本群马县富冈市的日本第一座机械化纺纱厂。由一座缫丝厂、蚕茧仓库和工人宿舍组成,占地面积约 53,000 平方米。它是明治维新时期第一批兴建的大型工业设施之一,地位十分重要。当时日本正开放全球贸易,接纳西方制度与工业。当时丝绸在法国备受欢迎,所以制丝厂就雇佣了法国人保罗•卜鲁纳前来监督生产。桑蚕传染病导致法国大部分制丝产业遭受严重打击,日本抓住机遇打入了法国市场。法国与日本之间的互利合作为日法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872年(明治5年)开业,当时的缫丝所、蚕茧仓库留存至今。该厂为日本的近代化和纺纱工业的技术革新与交流做出了莫大贡献。该厂的遗址、建筑群被日本国政府认定为国宝和重要文化遗产。当时引进的纺纱机械考虑到了日本气候等条件,后来被普遍的引进到日本其他的纺纱工厂中。这家制丝厂为当时的日本女性进入职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年轻女孩成群结队来到制丝厂,享受到良好的福利,每天工作8小时,周日还可以休假。她们的就业福利包括厂内住宿和医疗服务,还可以到夜校学习读写、珠算和缝纫。许多女性会带着掌握的技术回乡,在家乡的丝绸产业中担任监督者的角色。而富冈纺纱厂的女工又将纺纱技术传播到日本各地,为日本的纺纱贡献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富冈制丝厂建于1872年,是明治维新后第一个由日本政府官方出资建造的、由法国人参与设计与管理的现代制丝厂。富冈制丝厂与周边的田岛家、高山社、荒船风穴合作,在群马县培育良种蚕、并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成功地使日本制丝水平跻身为世界一流。富冈制丝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日本传统与西方的建筑艺术,至今仍然保存着百年前的风貌。其生产与管理技术成为日本乃至东亚丝绸工业的典范,对丝绸工业的现代化以及国际化有着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高山社遗址位于藤冈市,养蚕业者高山长五郎于1884年设立的养蚕业研究教育机构。对蚕茧如何实现增产及品质提升进行研究的高山长五郎先生,研发出对换气和温湿度进行严格管理的“清温育”法。为了普及这一饲育方法,于1884年(明治17年)设立了养蚕教育机构“养蚕改良高山社”。高山社的学校不仅接纳日本人,还向中国和朝鲜半岛广开学门。另外,派遣教员前往养蚕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足迹遍布日本以及中国、中国台湾地区和朝鲜半岛。</p> <p class="ql-block">蚕业自古以来饲育一年一季的春蚕。19世纪后半期起,这里开始尝试利用即使夏天也可以吹入冷风的风穴来储藏蚕卵(蚕种),并通过调整孵化时期,挑战一年数次的养蚕。在高山社学习养蚕的庭屋千寿先生在这一带发现了冷风吹出地后,其父静太郎从1905年(明治38年)到1914年(大正3年)依靠气象学和养蚕、土木专家的指导着手建设了这一蚕种储蔵风穴。荒船风穴当时拥有着日本最大规模的蚕种储藏力,存储有来自国内40个都道府县和朝鲜半岛的蚕种,进而为一年数次养蚕和蚕茧增产做出了贡献。富冈制丝厂推出蚕茧改良运动时,这里参与了试验饲育用蚕种的储藏等合作。</p> <p class="ql-block">这处遗产位于东京西北部的群马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养蚕和缫丝厂综合体,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由四个地点组成,对应于生丝生产的不同阶段:一个大型的生丝缫丝厂,其机械和工业技术是从法国进口的;一个生产蚕茧的实验农场;一所传授养蚕知识的学校;以及一个蚕卵冷藏设施。这个地点显示了日本渴望迅速获得最佳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愿望,并在19世纪最后25年成为复兴蚕桑业和日本丝绸工业的决定性因素。富冈丝绸厂及其相关场所成为生产原料丝绸的创新中心,标志着日本进入现代工业化时代,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生丝出口国,尤其是对欧洲和美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