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乐水山人</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601359</p> <p class="ql-block"> 金秋送爽,丹桂的馥郁在风里漫溢,祖国华诞的喜庆裹挟着万家欢腾,漫过街头巷尾。在这举国同庆的时节,去年在深圳度过的美好时光,便如潮般漫上心头,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秋阳正好,不燥不烈,天光澄澈得像被洗过,流云在高远的蓝天上轻缓游弋。国庆这日,我与家人约好同登塘朗山。山脚下的西丽湖,水面平展如镜,映着天光云影;南方科技大学的现代建筑群依山傍水,玻璃幕墙将蓝天白云揽入怀中,远远望去,恍若一座轻盈的未来之城。</p> <p class="ql-block"> 清晨,天光刚透些微亮,空气清冽甘润,带着岭南独有的温润水汽。我牵着小外孙女软乎乎的手,身旁伴着妻子,在表姐的引领下,沿着塘朗山的步道,一步步缓缓向上。</p> <p class="ql-block"> 山不高,却足以俯瞰一座城市的肌理与灵魂。登顶那一刻,眼前豁然开朗:远处,大亚湾碧波万顷,晨光洒在海面上,如金箔铺展;近处,深圳湾大桥横跨天际,车流如织,楼宇林立,现代都市的脉搏在晨风中清晰可闻。</p> <p class="ql-block"> 我久久伫立,目光穿越层层叠叠的楼宇,仿佛也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二十八年前,我初来深圳。那一年,是1997年。</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深圳,尚在成长的阵痛中摸索前行。深南大道是城市的脊梁,两旁高楼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烁着未来的光芒。可就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城市与乡镇之间仍设有关口,持证通行是常态。关内是灯火通明的写字楼与霓虹闪烁的夜生活,关外则是连绵不绝的厂房与作坊,机器轰鸣彻夜不息,无数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在流水线上挥汗如雨,用青春换取生活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深圳,工业产值不过千亿,可那数字背后,是千万人用脚步丈量出的发展速度。我在一家电子厂做管理工作,白天穿梭在工厂之间,夜晚常在城中村的小摊上吃一碗牛杂,听工友们讲家乡的故事。那时的深圳,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野兽,在改革开放的风口上狂奔,却也因法治尚不健全,留下了许多令人费解的遗憾——劳资纠纷、治安混乱、身份隔阂……我曾一度失望,不喜欢这里的环境,几年后黯然离开。</p> <p class="ql-block"> 28年,弹指一挥。如今,我再次应表姐之邀重返深圳,恍如踏入另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曾经的关外土地早已蜕变为南山科技园、前海合作区,腾讯、大疆、华为等企业总部如星辰般点缀在这片热土上。曾经的“世界工厂”已升级为“中国硅谷”,创新与科技成为新的驱动力。法治的阳光也照进了每一个角落,劳动合同规范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不仅有了速度,更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 年前,在深好友的相邀下我们一同来到了莲花山。</p><p class="ql-block"> 深圳莲花山下,花海涌动。我与老友并肩而行,穿过花团锦簇的步道,两旁棕榈挺立,凤凰木静默如诗。三十年前我们曾在此处徘徊,那时四周还是低矮的厂房与未开发的荒地,如今已是高楼环抱、绿荫如海,城市的呼吸与自然的律动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顶,那位老人的塑像依然巍然矗立,目光深邃,望向远方。他脚下曾是一片改革的试验田,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我们静静伫立,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1992年春天,他在这里种下的那棵高山榕,如今根深叶茂,正如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顶平台,极目远眺:福田中心区楼宇林立,深圳北站高铁穿梭,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莲花山绿意与城市繁华交相辉映。昔日的边陲小镇,已跃升为国际化创新之都。山风拂面,我轻声对老友说:“他看到的未来,我们正走着。”</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我随表姐前往下沙村,参加一年一度的家族盛会。下沙,这个曾是海边渔村的地方,如今已是福田中心区的一部分,可村中的祠堂依旧庄严,宗族的血脉仍在延续。祠堂前广场上,红灯笼高挂,锣鼓喧天,南狮跃动,彩带翻飞。孩子们围着舞狮嬉笑,老人们坐在长椅上品茶闲谈,一盆盆热气腾腾的大盆菜摆上长桌,鱼、肉、菜层层叠叠,寓意“盆满钵满”,也象征着家族团圆、邻里和睦。</p> <p class="ql-block"> 我夹起一筷子焖猪肉,熟悉的味道在舌尖化开,那是记忆深处的乡愁。表姐笑着说:“以前过年,一盆菜够一家人吃三天;现在,是全村人一起吃,连外嫁的女儿都回来。”我望着满堂欢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顿大盆菜,吃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传承,是根脉,是城市化进程中未曾断裂的文化脐带。</p> <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明白,深圳的变化,从来不只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塑,是制度与文明的同步前行。它不再仅仅是经济的试验田,更是社会治理、文化融合、民生福祉的先行者。法治健全了,公共服务人性化了,外来者不再被视为“异乡人”,而是这座城市共同的建设者与分享者。</p><p class="ql-block"> 这何尝不是整个中国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从1949年建国,到2025年迎来第七十六个国庆,祖国走过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我这一代人,有幸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波澜壮阔的四十余年。我们见过泥泞的土路变成高铁飞驰的轨道,见过煤油灯下的夜读变成5G网络中的云端课堂,见过粮票布票的年代变成扫码支付的便捷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深圳,在塘朗山顶,莲花山上,在下沙村的祠堂前,我看到的不仅是城市的巨变,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勇气与智慧。深圳,不过是排头兵,是探路者,是国家发展大战略中的一个支点。它的成功,源于制度的包容与试错的勇气,源于亿万普通人的奋斗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 游学山河,行走的不只是脚步,更是心灵。我带着外孙女登塘朗山,不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让她看见:今天的灯火辉煌,不是凭空而来;今天的安宁幸福,是无数人用汗水与信念铺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小外孙女问我:“外公,深圳为什么这么漂亮?” </p><p class="ql-block"> 我蹲下身,指着远处的高楼说:“因为这里的人,从不害怕改变,也从不忘掉根本。”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蹦跳着向前跑去。</p> <p class="ql-block"> 我望着她的背影,心中默念:愿你们这一代,继续在这片热土上奔跑,不必像我们那样迷茫与挣扎,但请永远记得——山河无恙,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岁月静好,是因为时代从未停步。</p> <p class="ql-block"> 在这建国七十六周年的金秋,行走于山河之间,看城市变迁,看制度完善,看文化传承,看人心向暖。深圳如此,中国亦然。</p><p class="ql-block"> 巨变无声,却震耳欲聋。 </p><p class="ql-block"> 祖国之变,是我们每个人有目共睹的奇迹。 而未来,正由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共同书写。</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国庆期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