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校海口市基础科研课题《数字化赋能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组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9月8日到9月11日开</span>展“我在海南与苏东坡的跨时空对话”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研究课展示活动。</p> <p class="ql-block"> 课题主持人高小棉老师带领初三(8)(10)班学生以5课时为周期,用数字化工具打破时空壁垒,融合多学科知识解读东坡精神,让千年文人与当代学子在课堂上完成一场别样“对话”,课题组成员及全校语文教师全程观摩,共同见证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独特魅力。</p> 数字化赋能:一键穿越,与东坡“面对面” <p class="ql-block"> “想知道苏东坡被贬海南时的行走路线吗?AI动态地图为你还原!”课堂上,学生们用豆包生成“苏轼海南行迹时间轴”,指尖滑动间,1097年东坡从澄迈渡海、在儋州办学堂、于昌化凿井的轨迹清晰浮现;AR工具更是让“载酒堂讲学”场景跃然屏上——学生对着平板抬手“入座”,仿佛置身宋代学堂,与虚拟东坡“对话”:“先生,您写‘兹游奇绝’时,是否想到这段贬谪会成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 数字化工具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更让文本解读更鲜活。分析《记承天寺夜游》“闲人”心境时,学生用AI调取东坡贬琼时期的诗文对比,从《儋耳夜书》“海气昏昏”的环境描写中,读懂“闲人”背后“逆境豁达”的深层内涵;制作跨时空书信时,讯飞语记实时转写讨论观点,豆包生成书信框架,大大提升了创作效率。有学生感叹:“原来研究古人不用只翻书本,数字工具让东坡像‘活’了一样!”</p> 跨学科融合:多科视角,读懂东坡的“海南情” <p class="ql-block"> “东坡在海南凿井,不仅是解黎民缺水之困,更藏着地理智慧!”在跨学科探究环节,历史组学生梳理“苏轼海南大事年表”,标注出1098年创办“载酒堂”、1099年传授农耕技术等关键节点,结合宋代海南开发背景,理解其“为民奉献”的情怀;地理组学生则在动态地图上分析儋州气候,发现《飓风赋》中“百川倒流”的描写,竟与当地台风频发的地理特征高度契合。</p> <p class="ql-block"> 美术学科也为“对话”添彩——学生参考宋代服饰图谱,用AI生成东坡青色长袍、学子襦衫的设计图;制作小剧场道具时,结合历史知识还原“载酒堂”场景,书卷、木杖等细节尽显宋代风貌。多学科知识像拼图般串联,让学生不仅读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文字之美,更触摸到文本外东坡“以海南为家”的赤子之心。</p> 项目式探究:五阶进阶,从文本到成果超有成就感 <p class="ql-block">这场“跨时空对话”并非一蹴而就,而是5课时层层递进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1. 溯源东坡:精读《记承天寺夜游》,用数字工具梳理东坡海南行迹,奠定文本与知识基础;</p><p class="ql-block"> 2. 书信建构:撰写跨时空书信提纲,将“办学堂”史实、“儋州气候”地理知识融入对话;</p><p class="ql-block"> 3. 剧场创排:设计3分钟小剧场脚本,台词引用《定风波》诗句,搭配宋代服饰道具排练;</p> <p class="ql-block"> 4. 视频制作:用剪映剪辑短视频,AR合成“载酒堂”场景,让“对话”有了视听载体;</p><p class="ql-block"> 5. 成果展评:朗读书信、展演剧场、播放视频,互评互议中深化东坡精神理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读文本”到“创成果”,学生全程参与创作。有小组在短视频里,让虚拟东坡与现代学子共品“汲江煎茶”,画面与“活水还须活火烹”诗句精准呼应;有学生在书信中写道:“先生凿井时遇飓风仍不放弃,如今我面对数学难题,也当有这份韧劲。”鲜活的成果背后,是满满的成就感与文化认同感。</p> 评课赋能:科研引领,为跨学科教学立标杆 <p class="ql-block"> 课后,课题组围绕本节课展开研讨,一致认为这堂项目式学习课精准契合课题研究目标:“数字化工具不是炫技,而是实实在在为文本解读、成果创作赋能;跨学科知识也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入‘对话东坡’的主线,让语文学习既有文学厚度,又有跨学科广度。</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特别肯定了“从文本到成果”的探究路径:“5课时循序渐进,学生不仅读懂了东坡,更学会了用数字工具、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值得在其他经典文本教学中推广。”</p> <p class="ql-block"> 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不仅让学生走近了苏东坡,更探索出数字化赋能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新路径。未来,课题组将继续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让更多经典文本“活”起来,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收获成长!</p> <p class="ql-block">授课教师:高小棉</p><p class="ql-block">授课班级:初三(8)(10)班</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课题组</p><p class="ql-block">审核:高小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