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歌《走进江西》系列图文集,《廊桥遗韵:赣鄱古建的时光诗行》第3集,文字编辑、创作/摄影 虎歌

跟着虎歌看世界

<p class="ql-block">开篇语:《桥与人的千年对话》</p><p class="ql-block"> 晨雾初散时,我总爱站在廊桥的飞檐下。那些被岁月浸染的木构件,在光影中舒展着龙凤雕花的筋骨,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千年的匠作密码。作为文化遗产守护者,我常想:这些横跨溪流的廊桥,究竟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悲欢?</p><p class="ql-block"> 江西的廊桥是活的史书。它们以榫卯为笔,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土石木的诗篇。龙南太平桥静阅春秋,犹记阳明先生立桥望川,一声“愿世无兵戈,人间太平”的赤忱。婺源彩虹桥卧星江,苔漫明榫,收六百年巧思入波光,翘角凝匠凿星子,桥板存履温。铅山澄波桥枕信潮,犹记商帮蹄碎晨露,铜铃摇醒茶栈烟,驮队身影已篆入栏凹,成古道鲜活注脚。每座桥都是立体的文化切片——桥身的墨书题记记录着修缮史,桥内的神龛供奉着乡土信仰,桥头的茶亭飘荡着往昔茶香。</p><p class="ql-block"> 在数字时代重访这些古建,我常被先人的智慧震撼。他们用"编梁"技法让木材相互咬合,以"悬臂挑廊"化解洪水冲击,更在桥中设置学堂、驿站、戏台、商铺、神龛,让建筑成为社区的精神枢纽。这种"天人合一"的营造哲学,恰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本画集将分10册以镜头为舟,溯流于赣鄱大地的廊桥之间。我将不仅呈现廊桥的建筑之美,更试图解码那些镌刻在木纹里的文明基因。当您翻开这些影像,解读那些文字,或许您会听见:晨光中老匠人修补椽子的敲击声,暴雨时廊柱与激流的对话声,以及千百年来,过桥人鞋履轻叩桥板的节奏——这,正是一部立体的江西史诗。</p><p class="ql-block"> 虎 歌</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9日</p> <p class="ql-block">甲路花桥</p><p class="ql-block"> 甲路花桥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赋春镇甲路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桥始建于北宋(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路过时已有“花桥”之名),明嘉靖年间重建,是婺源古驿道上的重要遗存。宋代婺源水网密集,桥梁多为沟通村野的交通命脉;明嘉靖重建或因原桥损毁,亦承续了宋时形制,延续其“通衢”功能。</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属石拱廊桥,以青石砌筑拱券,错缝工艺,桥身覆廊屋,木构梁架简洁,檐角微翘,兼具遮风避雨与审美意趣。桥体保留宋明古桥“实用+景观”的营造传统。</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曾是甲路村连接赋春、景德镇的商道节点,桥畔曾设茶摊供行人歇脚,见证徽饶商贸往来。作为“花桥”代表,其廊屋装饰(如木雕、砖雕)与村落“耕读传家”文化相契(如桥身楹联“巷通千古伴风生水起文风盛”体现崇文重教),是研究婺源古驿道文化与民间桥梁工艺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源于单位图库</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源于单位图库</p><p class="ql-block">百子桥</p><p class="ql-block"> 百子桥坐落于乐平市临港镇百桥村(旧称清溪里、朱家港边),横跨车溪河支流,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当地村民及过往行人募资兴建。是车溪河支流两岸的交通要道,也是古驿道(连接乐平城与周边村落)的重要节点。桥名“百子”,寄托了人丁兴旺、百业昌盛的美好寓意。至今已有超过两百年历史,是乐平地区清代民间桥梁建筑的珍贵遗存。</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为单孔石拱廊桥,桥墩与拱券由青石砌筑,拱券采用传统错缝工艺,结构严谨稳固。桥上建有廊亭,兼具遮阳避雨与休憩功能,体现了赣东北古桥的实用性与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百子桥是清代乐平地区桥梁营造技艺的实物见证,其桥亭合一的形制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它不仅曾是重要的交通节点,见证了当地的商贸与生活变迁,至今仍是村民日常通行和交往的公共空间,是“活态”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源于单位图库</p> <p class="ql-block">登云桥</p><p class="ql-block"> 登云桥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2011年列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 年),由严台村江氏族人江士润独资捐造,曾是连接严台与徽州古道的必经之路,见证当地明清商贸往来。 </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单孔石拱桥,长 16.2米、宽 6.9米,青石板精心砌筑,拱顶嵌 “登云桥” 阳刻石匾,桥上建有砖木结构的长生亭,形制规整古朴。 登云桥是清代浮梁石拱桥工艺的代表,其单拱跨径与桥亭结合的设计,反映了赣东北山区因地制宜的营造智慧。</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是清代浮梁石桥工艺的实物例证,与严溪、古村相融,承载着当地宗族善举记忆与古道交通历史。登云桥作为严台村“三桥”(富春桥、庆云桥、登云桥)之一,是研究徽饶古道与赣派营造技艺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大夫桥</p><p class="ql-block"> 大夫桥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河西村委会篁村,2011年3月列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始建于宋代,清代重建,是篁村现存历史较久的古桥,见证村落宋元至清代的交通变迁。 </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单跨木梁廊桥,长约 16.5 米、宽 5 米,其结构特点为:木梁直接架于溪涧两岸的石砌桥墩上,桥面铺木板,两侧设木栏,廊屋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覆小青瓦,檐角微翘,符合徽派廊桥“轻盈通透”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作为篁村“进村必经之路”,大夫桥承载了村民数百年的出行记忆,见证了村落从“宋代古村”到“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入选)的变迁。桥身保留有清代“崇文重教”的文化痕迹(如廊屋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体现了婺源乡村“耕读传家”的传统。位于篁村“水口”(村落出水口),与周边古树林(樟、枫、槠等)、溪流相映成趣,形成“桥横溪上、树掩廊亭”的诗意景观,是婺源“古桥文化”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凝秀桥</p><p class="ql-block"> 凝秀桥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旃坑村委会旃坑村村口,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始建于明初,据江氏家谱记载,由时任广东指挥使的江子初与山西指挥使的江子斌兄弟主持兴建,见证了旃坑村明代以来的聚落发展与交通变迁。 </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单孔石拱廊桥,长约 28.5 米,宽 4.65 米,桥面距水面 4.8 米。桥身以石材构筑,拱券工艺规整,桥上建廊,兼具通行与休憩功能。 </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是研究明代婺源廊桥建筑技术的实物例证,曾长期为村落重要交通要道,现仍发挥作用,与村口山水相融,承载着当地宗族记忆与乡土风情。 旃坑村为“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入选),凝秀桥作为村内核心古迹,与“江氏家谱”“明代指挥使”等宗族文化元素结合,体现了婺源“耕读传家”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题柱桥​ </p><p class="ql-block"> 题柱桥位于上饶婺源县镇头镇游山村委会游山村东侧村口处,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始建于明万历己亥年(159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明万历年间的题刻嵌于东桥头北侧,上书“题柱桥”“明万历岁已亥冬日立”“徽光男大临孙公立”;清乾隆三十四年的题刻则位于桥北侧正中,书“题柱桥”“皇清乾隆三十四年冬月立”“工师唐天宝万天亮”。由当地村民集资兴建,作为村口重要通道,历代均有维护,是明清时期婺源乡村桥梁的典型遗存。​ </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为木石结构单孔石拱廊桥,桥长15.3米、宽5.3米,采用当地青石砌筑,拱券工艺规整,桥面铺石板,结构稳固简洁,桥上建有抬梁式廊亭(或“亭廊”),供路人休息,两侧设围栏和坐凳,尽显民间桥梁实用风格。​ </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展现明清婺源桥梁建筑技艺,曾是乡民往来的交通要冲,桥内梁枋留有清代修缮题记,印证岁月痕迹;民间传有“题柱寄愿”习俗,行人过桥常祈平安,承载着朴素的生活信仰。虽无宏大叙事,却以静默之姿,串联起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题柱寄愿”习俗​:民间传说西汉司马相如过桥时立誓“非高车四马不过此桥”,后高中返乡题桥,董允升建桥时借鉴此典故,寓意“奋发读书、出人头地”,行人过桥常祈平安,这一习俗被《游山村奇特的古村落》明确记载。</p> <p class="ql-block">富春桥</p><p class="ql-block"> 富春桥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 年),桥头石碑 “富春桥记” 可佐证其年代,曾是古时进入严台村的唯一通道,见证村落明清商贸与交通史。 </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单孔石拱廊桥,以青石垒砌,桥面铺青石板,桥上建廊屋,覆黑色鱼鳞瓦,两侧设木质长椅供休憩,造型古朴适配溪谷环境。 </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是研究明代赣徽廊桥工艺的实物,与严溪、徽派古村构成经典景致,承载着当地乡土记忆与 “小桥流水” 的人文意境。</p> <p class="ql-block">江湾新坑桥</p><p class="ql-block"> 新坑桥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江湾村,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新坑桥的具体建造年份已难以精确考证,但其历史与清代的谭公岭古道紧密相连。这条古道是古徽州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关于“新坑”之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可能与附近的砚石矿坑有关。历史上,婺源及周边地区以出产优质的歙砚砚石闻名,矿坑有新老之分,“新坑”或许是为了区别开采时间更早的“老坑”。因此,这座桥不仅是交通设施,也可能间接见证了当地砚石开采和贸易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新坑桥是一座单孔石拱廊桥,造型古朴,与周围的山水环境和谐相融。其最大的特色是桥、亭结合的形制。桥上建有廊亭,名为“新坑桥亭”。这种在桥上筑亭的风格在徽州地区比较常见,主要为过往行人提供遮阳避雨、歇脚休息的便利,体现了古人实用与关怀相结合的设计思想。桥下的溪流是芙蓉溪的支流,整体景观保持着自然的野趣。</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古道记忆的承载者:作为谭公岭古道上留存下来的实物遗迹,它是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交通网络、商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活化石。乡土智慧的体现:其坚固的石拱结构和高超的建造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是徽州地区桥梁建筑技艺的实物例证。“活态”的文化景观:尽管古道的主要交通功能已消退,但新坑桥及其亭阁依然矗立,与周边的古树、溪流、村落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承载着当地的乡土记忆。</p> <p class="ql-block">  本次调研摄录,因时促事繁,稍显仓促,恐有挂漏未周之处。在美篇《走进江西》廊桥专辑的编辑创作过程中,我深感此项工作于我这资深编辑而言亦是颇具挑战。需查证海量资料,逐一核对照片,即便有现代科技助力,也将双眼工作至极限。尽管全力以赴,但受限于时间与自身能力,定存在不到位或遗漏之处。伏望诸位师长安之若诲,不吝珠玉以匡不逮。</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虎歌,一个以镜头捕捉世界之美的旅游摄影达人,其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横跨多个领域。曾在建筑装饰设计的世界中塑造空间美学,又在企业管理中锤炼决策智慧,大学教师的身份让他传道授业,新闻采编的历练让他敏锐捕捉社会脉搏。如今他依然坚持以文字与影像为媒,记录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虎歌热爱生活,对美术、摄影、散文、诗歌、音乐、历史、文物、旅游等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镜头下,山川湖泊、风土人情都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他的文字中,流淌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感谢您走进虎歌的美篇世界,这里是他分享美好瞬间的平台,也是他不断追求文艺的舞台。在这里,您将见证他用镜头和文字描绘出的精彩世界,感受他对美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虎歌期待与您一同成长,共同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