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偶遇“挥毫书法人生的老人”

彭光新

<p class="ql-block">摄影:彭光新</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1007</p> <p class="ql-block">地点:重庆龙头寺公园</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2066</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龙头寺公园的石板路上,空气里浮动着草木清润的气息。我沿着小径缓步前行,忽见一位老人静立前方,背影沉稳,双手背在身后,一根拐杖轻轻倚在臂弯。他穿着灰色上衣和蓝色短裤,头戴一顶黑色帽子,像一帧被时间定格的画面。脚下的石板刻着汉字,笔画遒劲,仿佛不是刻出来的,而是被谁用大笔蘸水写过又风干了。这字,竟与他静立的姿态悄然呼应——不是在看景,倒像是在默诵一段人生的行书。</p> <p class="ql-block">他一动不动,却让整个场景活了起来。远处,有人穿着红衣缓缓舒展手臂,打起了太极,动作如笔锋流转,柔中带劲。树影斑驳,洒在石板文字上,也洒在那抹红色的身影上,像极了宣纸上晕开的一点朱砂。老人依旧背对着我,但我仿佛看见他眼中的专注——那不是在看别人练拳,而是在看一种节奏,一种与自己内心笔墨同频的韵律。这园中无纸无墨,可处处都是挥毫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我悄然驻足,不忍惊扰。老人脚下那些刻着的汉字,一笔一划都透着古意,像是《兰亭序》的遗韵,又似颜体的筋骨。他虽未执笔,却让我想起那些晨起提桶蘸水、在广场上书写天地的老者。他们以地为纸,以水为墨,写的是字,更是心境。而这位老人,竟连水也不用,只用伫立的姿态,便将“书法人生”四字写得淋漓尽致。他的拐杖,是他的笔杆;他的身影,是最后一笔落款。</p> <p class="ql-block">风轻轻吹过树梢,红衣人收势,缓缓转身,像一幅画完成了最后一道渲染。老人依旧未动,仿佛刚才那一场太极,是他心中默写的草书。我忽然明白,他不是在等什么人,也不是在看什么景,他只是在“写”——用静默写行楷,用呼吸写章法,用一生的沉淀写这一瞬的安然。这哪里是晨练?分明是一场与时光对坐的笔会。</p> <p class="ql-block">石板上的字迹被晨光拉长,影子如墨迹未干。老人终于微微侧身,拐杖轻点地面,发出一声轻响,像极了落笔时的顿挫。他没有回头,却仿佛与我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对话。我站在原地,心中竟浮出一句:人生如字,不必喧哗,自有章法。那些年轻时急急赶写的笔画,终会在岁月里沉淀成稳重的楷体;而如今的静立,正是最从容的收笔。</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蓝衣的年轻人匆匆走过,脚步轻快,像一行行未及修饰的行草。老人依旧伫立,像碑文般沉静。一个在赶路,一个在留痕;一个写的是当下,一个写的是永恒。我忽然觉得,这园中每一块刻字的石板,都不是装饰,而是提醒——提醒我们,在匆忙的笔画之间,别忘了停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绿树成荫,蝉鸣低语,老人的身影渐渐融入这片宁静。他没有写字,却让我看见了最美的书法:不是展厅里的装裱作品,而是生命在时光中一笔一划的践行。他的灰衣蓝裤,他的拐杖与背影,他的静默与守望,全是墨色浓淡相宜的笔触。这字,写在清晨的风里,写在公园的地上,更写在岁月无声的卷轴上。</p> <p class="ql-block">我又走过那条石板路,脚步不自觉放轻。仿佛怕惊扰了正在“书写”的他。他依旧站在那里,像一枚盖在晨光里的印章,庄重而温厚。我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也不知他是否真的练过书法,但在那一刻,他就是书法本身——是笔意,是气韵,是“人书俱老”的最好注解。</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红衣人又开始新一轮的太极,动作舒展如行云流水。老人微微抬头,似在聆听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又似在默念某段早已烂熟于心的文辞。他的棕色上衣在光下泛出柔和的色泽,像旧宣纸的底色。石碑静立,树影婆娑,地面的文字在阳光下愈发清晰,仿佛刚刚被人用大笔写就,墨迹未干。</p> <p class="ql-block">这一刻,我忽然想,所谓“挥毫书法人生”,或许从来不是真的要提笔写字。而是像这位老人一样,在岁月中保持一种姿态——不疾不徐,不争不躁,以静为动,以默为声。他用拐杖点地,是顿笔;他静立不动,是藏锋;他目视前方,是行气贯通。这一生的笔法,早已不在纸上,而在步履之间,呼吸之中。</p> <p class="ql-block">他双手交叉于背后,姿态略变,却依旧沉稳。那地上的汉字,在他脚下延伸,像一条通往记忆深处的笔路。我仿佛看见他年轻时也曾挥毫泼墨,也曾笔走龙蛇;而今,他不再需要墨汁与宣纸,只需一站,便是整幅作品的神韵所在。</p> <p class="ql-block">阳光渐暖,园中人影渐多,老人却始终如一。他的存在本身,成了一种无声的书写。那太极的红衣,是画中的点睛;那来往的行人,是行间的留白;而他,是整篇文字的题跋,沉静,深远,耐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他在广场中央静静伫立,四周绿树环抱,行人模糊如烟。这不再是一个人在晨练,而是一位老者与时光的对坐。他不需要观众,也不需要掌声,他的书法,写给清晨,写给大地,写给自己。</p> <p class="ql-block">我转身离去,回望一眼,那身影仍在。他依旧背对着世界,却让我看见了最完整的“人生挥毫”——不喧哗,自有声;不张扬,自有光。这字,无人能拓,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