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织梦黄山巅》创作感:当摄影邂逅AI,在黄山之巅织就光影长卷

黄奕铭

<p class="ql-block">在摄影的世界里,黄山始终是一座矗立的“光影富矿”——奇峰、怪石、云海、松涛,每一种元素都在光线的雕琢下绽放出极致的视觉张力。</p> <p class="ql-block">《金霞织梦黄山巅》这组作品,是传统摄影洞察与AI编辑想象力的一次深度对话,在快门定格的瞬间之外,让黄山的晨昏之美以更富诗意的形态铺陈开来。</p><p class="ql-block">一、摄影的“锚点”:在黄山之巅捕捉光影的脉搏</p><p class="ql-block">拍摄黄山,本质是一场与光线的博弈。那抹“金霞”的诞生,源于对黄山日出日落时分光线轨迹的长期观察——当朝阳或晚霞的光束穿透云层,与云海的流动、山石的肌理碰撞时,会形成极具戏剧感的明暗对比。</p><p class="ql-block">在前期拍摄中,执着于捕捉三个核心摄影语言:其一,是光影的层次,让金色的霞光既成为画面的“主调”,又通过明暗反差勾勒出黄山奇峰的轮廓,如刀锋般的山岩在金霞中显露出硬朗的质感;其二,是云海的动感,用慢门或精准的时机捕捉云海的流动线条,让它如绸缎般缠绕山峦,为静态的山石注入灵动;其三,是人文的点缀,登山者的身影在宏大的自然景观中,既是“尺度参照”,又传递出人类对极致风光的探索欲,让画面有了情感的锚点。</p><p class="ql-block">二、AI的“织梦”:让摄影语言在想象中延伸</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摄影是“捕捉现实的切片”,那么AI编辑就是“拓展切片的维度”。在《金霞织梦黄山巅》的创作中,AI并非简单的“美化工具”,而是以摄影语言的逻辑为基底,进行创造性的“织梦”。</p><p class="ql-block">光影的强化与重构:AI能精准识别画面中“霞光”的色彩逻辑,在不破坏原有光影层次的前提下,让金色的饱和度与明度在视觉舒适区内最大化,同时强化“丁达尔光效”(即光束的穿透感),让原本稍纵即逝的“耶稣光”在画面中更具张力,仿佛将黄山巅那一瞬间的霞光“凝固并放大”。</p><p class="ql-block">场景的叙事延伸:单张照片的叙事是有限的,而AI助力下的组照创作,能基于黄山不同峰景的摄影素材,梳理出视觉叙事的节奏——从“孤松立峰”的静谧,到“群峰披金”的壮阔,再到“云海托日”的宏大,让组照如同一部动态的风光电影,每一张都在强化“金霞织梦”的主题。</p><p class="ql-block">细节的诗意雕琢:摄影有时受限于器材或时机,无法将所有细节尽善尽美。AI可在摄影写实的基础上,雕琢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让松针在霞光中闪烁更细腻的金光,让云海的边缘呈现出渐变的暖色调,让登山者的衣着色彩与金霞形成微妙的呼应……这些细节的打磨,让“梦”的质感更真实可感。</p><p class="ql-block">三、摄影与AI的共生:在真实与想象间找平衡</p><p class="ql-block">创作这组作品时,我始终警惕“AI过度干预导致摄影失真”。所以,AI的每一次介入,都以前期摄影的“真实感”为锚点——它强化的是“可能存在的极致光影”,而非“凭空捏造的虚幻景观”。</p><p class="ql-block">比如画面中那如火焰般翻腾的云海,其形态源于黄山云海真实的流动规律,AI只是将其色彩与动感按照“金霞织梦”的主题进行了艺术化放大;那些登山者的分布,也基于黄山真实的游览路线,AI只是让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中更具视觉引导性。这种“基于真实的想象”,让《金霞织梦黄山巅》既有摄影的“在地性”(扎根于黄山的真实景观),又有AI的“超脱感”(突破了瞬间的限制,织就出一场持续的光影之梦)。</p> <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金霞织梦黄山巅》的创作,是一次对“摄影边界”的探索——当快门声与AI的算法声交织,黄山的金霞不再只是瞬间的奇观,而成为了可被反复雕琢、持续叙事的“光影长卷”。它证明,摄影的核心价值(对光影、构图、叙事的洞察)从未被消解,而AI则如同一把精巧的织针,让我们摄影人心中的“黄山梦”,以更绚烂的形态在画面上落地生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