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的一束高光---长沙游历之五

湘左屏藩颍秀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岳麓书院静卧在岳麓山脚下,与奔流不息的湘水相依,与琅琅不绝的书声为伴,依伴千年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古木参天的庭院前,听着导游介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兵燹(xian)水火,书院兴废更迭多次,至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风雨,但弦歌不绝,被国人誉为“四大书院”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前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前庭,“岳麓书院”的大门牌匾映入眼帘,这是当年应岳麓书院山长周式之请,北宋皇帝宋真宗(公元1015年)御赐的书法瑰宝。个中缘由除了嘉奖周式在京城担任国子监主簿期间的工作实绩,也有应允他回归民间书院任教的宿愿,更有周式借助皇帝御匾恩光,增强办好民间学院的愿景。在周式的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院舍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门牌匾两侧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字楹联,出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提出上联“惟楚有材”,并让学生对出下联。贡生张中阶随即应答“于斯为盛”,师生两人把两个成语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崭新的意境。楹联意为楚国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更是英才齐聚之地,其自豪之辞的背后,说明岳麓书院隶属于湖南、湖北同属的古楚地,其豪迈之情彰显了千年学府的人才井喷,突显了重教尚才的文化自信。</span></p> <p class="ql-block">二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过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名匾的二门,我们缓步来到讲堂。山上松涛阵阵,山下书声琅琅,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授业解惑的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左右两壁嵌有宋代朱熹来院讲学时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四字石碑。厅中悬挂清代康熙皇帝“学达性天”、 乾隆皇帝“道南正脉”两块鎏金木匾,笔力千钧,沉静如岳,褒奖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历史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讲堂</p> <p class="ql-block">忠、孝、廉、节字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讲堂中有一张古老讲台、两把古老木椅,见证800多年前的文化盛事----“朱张会讲”。公元1167年,南宋两位大儒朱熹、张栻在此同台公开辩论三日,开启书院会讲之先河,前来听讲的学子络绎不绝,讲堂上座无虚席,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一道绝无仅有的文化风景。我仿佛看到两位理学巨擘所争辩的不是空洞的天理,而是学问与民生疾苦的关联,求学的目的绝非独善其身,而是让学问的光芒,照亮百姓尘世的路。这样的共识,如一道强光,刺破了学术的壁垒,照亮了此后千年的精神航向。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集中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等,老师震古烁今,学子人才辈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绝非夸夸其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为何?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张栻《岳麓书院记》开宗明义:“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 这句话否定功利性、表面化的教育导向,如定海神针,立定了书院的魂灵。道,是宇宙的律则,是仁义的根本;民,是天下苍生,是邦国的基石。张栻将玄奥的“道”与具体的“民”相连,让精微的义理在广阔的人间落地生根,这便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最雄浑的注脚。</span></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记》全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上可摩天、下可接地,符合中国国情的办学理念,犹如漫漫长夜里的一束高光,照亮了介于官学(太学、国子监)与私学之间的岳麓书院的办学方向。为了实现这样愿景,清代的王文清山长制定了《岳麓书院学规碑》,强调了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并撰写了《读经六法》、《读史六法》,总结了读书必须抱着求真、求实的态度,拥有发展眼光和开放的心态,高举经世致用的旗帜,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体察民意,用真情温暖民心,学问的真谛一步步走向实践的田野。这种经过时间过滤、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span></p> <p class="ql-block">朱张会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岳麓书院这样迥异于官学的办学理念,照亮了学子求学路上的一束高光,指引着“经世致用”的人生座标。千年太长不论,就清代而言,众多学子中出现了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教育家杨昌济等,他们以学问关怀现实,以智慧济渡世人,扛起时代的铁肩,彪炳千古载入史册。我们轻移脚步,脑海浮现千百年来无数湖湘士子在此求学、问道、参政、兴邦的身影;我们驻足于讲堂楹联之前,聆听跨越千年的经典故事;我们悄然坐下,听听讲学之声,那是朱熹与张栻辩学的回音。</span></p> <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牌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鉴往知未来,汲古为润今。回首望着讲堂屋檐下“实事求是”匾额,岳麓书院古人圣贤的经典箴言,万卷诗书的智慧记忆,哲学大师的思想争辩,引导学子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经世之才不断涌现。书院“传道济民”的办学理念如同一束高光,照亮过朱熹、张栻论道的面容,也曾照亮过千百年来无数学子灯下苦读的青春,最终经过他们的手脚,去照亮中国广阔的大地,“济民”就是这束光最终的落脚点。这束光,是“传道”的薪火相传,是“济民”的永不止息,它穿透千年,依旧照亮着当今的读书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