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硖石,灯映长水:2025中秋志摩故里水上灯会的诗意盛宴

浙江板桥头

<p class="ql-block">  当2025年农历八月十五的圆月升上夜空,海宁硖石的洛塘河与市河之上,一场穿越古今的水上迎灯活动正徐徐展开。这里是徐志摩的故里,是江南水乡文脉的承载地,当传统中秋遇上千年灯俗,当桨声灯影邂逅诗意人文,一幅流动的江南中秋画卷在志摩故里的水畔惊艳铺陈。</p> <p class="ql-block">  晚七点,南关厢会源桥西面码头灯火渐盛。古桥飞檐下的红灯笼与岸边仿古建筑的暖光交相辉映,将“会源桥”三个字晕染得格外温润。随着第一组灯船缓缓驶离码头,2025海宁硖石中秋水上迎灯活动正式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打头的是一艘“诗意画舫”,身着宋制汉服的表演者手持诗卷,船上的音响播放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随水波荡漾,恍惚间,仿佛看见志摩先生正站在船头,将江南的月、水乡的灯,揉进浪漫的诗行。</p> <p class="ql-block">  紧随其后的是“灯阵”。数十艘皮划艇上,硖石灯彩流转,似一朵朵绽放在水面的橘色睡莲。灯彩时而聚拢如满月,时而散开似星河,在洛塘河的碧波上勾勒出灵动的韵律。岸边观众的欢呼与水声、桨声交织,把南关厢的热闹,一路向北传递。</p> <p class="ql-block">  灯船行至洛塘河与市河的交汇处,画风陡然一变。一艘巨型“圆月灯船”缓缓驶入视野——直径三米的发光球体悬浮在水面,只见中间有嫦娥奔月表演,嫦娥衣袂与灯影在水面投下奇幻的倒影,真应了那句“水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画中人”。</p> <p class="ql-block">  市河沿岸的老建筑里,居民们纷纷推开窗,有的举着手机记录,有的带着孩子指点灯船,还有的哼起了海宁民间小调。一位白发老人指着“灯阵”,对身边的孩童说:“咱们硖石的灯彩,打南宋起就有名气,如今在水上办,更有味道喽!”是啊,从南宋“硖石灯彩”被列为皇家贡品,到今日的水上迎灯,传统民俗在创新中焕发生机,正如这洛塘河的水,始终奔涌,却又永远带着江南的温婉。</p> <p class="ql-block">  此时,天空中忽然飘起数十盏孔明灯。它们从横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方向升起,与水面的灯船、岸边的古建灯火连成一片。地上的灯、水里的灯、天上的灯,将硖石的中秋夜映照得亮如白昼,也让在场众人真切感受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  最后水上迎灯船艇来到了横头街历史文化街区,灯船渐渐停靠,孔明灯也在天际化作点点星光,但硖石的中秋夜却并未沉寂。横头街的灯火依旧璀璨,洛塘河的水声仍在轻响,就像海宁的文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永远明亮、永远鲜活。</p> <p class="ql-block">  这场水上迎灯活动,不仅是一次民俗的展演,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它让徐志摩的诗意有了具象的载体,让硖石灯彩的技艺有了创新的表达,让江南水乡的中秋,有了独属于志摩故里的浪漫记忆。当我们回望这一夜的灯与月,记住的不仅是光影的绚烂,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是每一个参与者心中,那一份对故乡、对传统、对团圆最深情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文案:浙江板桥头</p><p class="ql-block">图片:海宁义工摄影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