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松山会战亦称松山战役、松山之战。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对日军进行的一次大型反攻战。</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的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怒江峡谷西岸(龙陵县腊勐镇大垭口村附近),是高黎贡山山脉的一部分。主峰海拔2200米,山顶可俯瞰怒江及滇缅公路通行情况,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p> <p class="ql-block">这场战役是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在松山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目的是夺回被日军占领的滇西地区,以打通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滇缅公路。</p> <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北部,并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是中国接收国际援助的唯一陆路通道。为了恢复这条生命线,中国军队必须夺回滇西地区。</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中,日军方的主要指挥官为金光惠次郎,其率部在松山构筑防御体系。中国军队主要指挥官包括何绍周(第8军军长)和李弥(第8军副军长),两人共同指挥战役的核心阶段。松山战役中中国远征军历经三次换帅、投入4个师以上的兵力,最终在1944年9月7日全歼日军松山守备队,打开了滇缅公路的咽喉要道。</p> <p class="ql-block">防守松山的日军部队被称为“拉勐守备队”,主要由日军第 56 师团第 113 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 56 联队 1 个大队组成,并配属了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等部队,常驻兵力约 1340 名。</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从1944年5月开始,持续到9月。中国远征军在美军顾问的协助下,对日军在松山的坚固防线发起了多次攻击。松山由多个山头组成,日军在这些山头上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包括地堡、隧道和炮兵阵地。</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过程初期进攻(1944年6月4日-7月1日)。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新28师率先发起攻击,但因日军工事坚固且暗堡密布,伤亡1700余人仅夺取阴登山等外围据点,进展缓慢。6月6日使用美制“巴祖卡”火箭筒与火焰喷射器突破铁丝网,仍遭反斜面炮火压制。</p> <p class="ql-block">第八军接替主攻(7月1日-8月2日)。第8军接管战场,采取分阶段战术:先切断滚龙坡与松山联系,野炮抵近射击配合步兵冲锋,荣2团3营仅存13人。7月攻克滚龙坡,为坑道爆破创造条件。</p> <p class="ql-block">决定性突破(8月3日-9月7日)。坑道爆破:工兵挖通至松山主峰下,埋设3吨TNT炸药,8月20日炸毁日军核心堡垒。9月3日起连续攻克大寨、黄家水井等据点,7日全歼马鹿塘残敌,日军守备队长金光惠次郎被击毙。</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历时95天,中国远征军投入2.3万余人,历经大小百余战,以伤亡7600余人的巨大代价,全歼日军守备队1280余人,敌我战损比约为1:6。</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它展示了中国军队在艰苦条件下的战斗力和决心。战斗之悲壮、牺牲之惨烈也留名史册。这场战役的胜利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了中国继续抗战的信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山战役被美国西点军校视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经典战例,其军事价值与历史意义不言而喻。</span></p> <p class="ql-block">巍巍松山,记下了历史画册中悲壮的一页,滔滔怒江,流走了多少辛酸,作为后人,我们不应忘记历史,更应该砥砺前行,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