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元帅》

刘国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可夫出生于卡卢加省的农民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5年应征参加沙俄骑兵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8年参加红军,曾参与平息白卫军叛乱的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加入俄共(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在诺门坎战役指挥对日军作战,后参加苏芬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任苏军总参谋长,同年指挥保卫莫斯科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任国防委员会副人民委员和副最高统帅,参与制订或执行苏联多数重大战役的计划。同年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指挥突破列宁格勒之围,晋升元帅。此后相继指挥天王星行动、第聂伯河战役、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等,将德军逐出苏联,并攻入德国本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代表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国无条件投降,并暂管驻德苏军与德国苏占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翌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后被外放为敖德萨军区司令员,至赫鲁晓夫时升为国防部长,进入苏共中央主席团。后被免职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7岁,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可夫善于治军,具有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干;在训练与作战中深入实际,作风果断。 他在二战后期具体指挥苏军,为打败法西斯德国作出重大贡献,被公认为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被视为俄罗斯(苏联)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位军事领导人之一,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等著作传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可夫在1945年6月24日莫斯科红场阅兵中代表斯大林检阅部队,这是苏联二战胜利后的重要庆典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6月,苏联为庆祝战胜纳粹德国在红场举行胜利大阅兵。原计划由斯大林亲自检阅,由于斯大林不善于骑马,按俄罗斯的传统,统帅必须骑白马,完成阅兵式,最终改由朱可夫元帅执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可夫是苏联战神,由他阅兵,当之无愧, 按俄罗斯的传统,朱可夫骑白色阿拉伯马“茨皮基”检阅接受各兵种方阵,并且向苏联军人致敬,罗科索夫斯基元帅陪同完成仪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阅兵完毕,朱可夫发表胜利讲话,结尾高呼“光荣属于斯大林”,随后与斯大林共同观看分列式和纳粹旗帜焚烧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场上,这座朱可夫骑马的雕塑,展现了朱可夫元帅阅兵时的场景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莫斯科红场无名烈士墓前的常明火是苏联时期设立的纪念性火源,自1967年建成后持续燃烧至今,成为二战牺牲者的精神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火源于1967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设立,旨在纪念在莫斯科郊外克留科沃村战斗中牺牲的无名士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火源采用青铜五角星造型,火焰呈橙色,象征烈士精神永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常明火被视为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象征,承载着对二战牺牲者的追思。每年5月9日“胜利日”,普京等领导人会前往献花,新婚夫妇和毕业生常在此敬献鲜花、放飞鸽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克里姆林宫卫戍部队,每日在火源旁站岗,每隔一小时换岗一次。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忘历史,珍爱和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化剑为犁,远离战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