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假设你超额达成了自己的生存阈值,则可以思考:为了最大化人生充实感,要在什么时候动用存款。再说一次,当你从这个角度思考自己的净资产时,峰点就不是一个数字(一个具体的金额),而是一个具体的日期(与你的生理年龄有关)。这是针对财务目标的两种非常不同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许多人的思维方式被训练成这样的:我们动用存款的计划应该以数字为准,即一旦存款达到一定数额,就能退休并依靠存款过活。至于这个数吗额应该是多少,各种建议琳琅满目。最偷懒的一种建议是让所有人都朝着一个单一的数字努力,例如100万美元或150万美元,也不管你是谁或者你住在哪,统统如此,这显然错得离谱。(100万美元的存款怎么可能同时适用于一个身体健康喜欢满世界旅行的旧金山人,以及一个性格安静、不喜欢离家的奥马哈人?)真正的退休专家绝不可能给出一个一刀切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反,专家会根据你实际的生活成本、预期寿命以及预期利率(例如典型啊的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年化回报率4.5%),因人而异地给出建议。有些顾问甚至会考虑到从你退休之初到生命尽头,你的支出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他们会告诉你,相比于退休之后十几二十年,你退休之初(活力之年)将需要更多钱。’所以,退休规划建议的专业程度肯定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所有这些财务建议都有一个共同点,也就是给你一个单一的数字,即一个有待实现的财务目标,达成之后你就可以安心地开始消耗存款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那些要么因为收入太低,要么因为太像“蚱蜢”,而没有存够退休金的人,专注于达成财务目标确实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里没有这样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没有存够钱的人显然有可能遭遇堪称所有人噩梦的情形:钱全花光了,却因为年纪太大无法再回去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一个数字不应该是大多数人的主要目标。原因之一是,在心理上,任何数字都绝不可能让人感觉“够了”。例如,假设你得到的数字(根据财务顾问推荐的那种计算方法)是200万美元。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你只要说服自己,如果存够250万美元,就可以享受更加优质的生活。如此,你就能顺理成章、心安理得地延长工作时间。同样的逻辑,存够300万美元,你的生活品质将更好。所以,哪里是个头?这是数字目标的一个问题所在。为了追上这个不断变动的目标,你只是不经思考地一味工作,最终推迟实现人生最佳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理解为何应该从“日期”而非“数字”的角度思考,你得想到前文讨论过的一个话题:享受体验需要金钱、自由时间及健康,缺一不可,只有钱是远远不够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攒钱需要时间。因此,延长工作年限以积累更多实际上不需要的存款,你有些东西(金钱)是增加了,但是另一些至少同等价值的东西(自由时间和健康)失去得更多。这里的核心观点是,更多的金钱并不等于更多的体验积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多数人忘记了赚钱需要的成本,因此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收获”。回到上面的例子,比起200万,250万确实可以买到更有品质的生活,前提是在其他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可是,其他条件往往并不相同!这是因为,你工作的时间每多一天,你就牺牲了同等的自由时间,这期间,你的身体也跟着逐渐衰退。如果你又花了5年时间才停止储蓄,那么你的身体就持续衰退了5年,彻底关闭了某些体验的机会窗口。总而言之,从我的角度来看,你花时间多赚的50万,并不能弥补(更不用说超过)你为了赚更多钱而损失的享受5年自由时间的体验积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除了仅够生存的最少资产之外,不要从金额角度思考,而是将你的净资产峰点视作一个日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有些人已经从时间角度思考何时停止储蓄,最常见的两个节点是62岁(可领取社会安全福利金的最早时间),以及65岁(获得老人医疗保险资格的年龄)。根据出生日期不同,你可以在66岁到67岁之间的某个时间,全额领取社会安全福利金。由于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退休专家建议,中等收入的退休人员等到70岁再领取社会安全福利金,这个时候他们领取福利金的额度可以超过全额。“领取福利的初始时间不必和退休时间重合,但是社会安全福利与老人医疗保险似乎确实对人们选择退休年龄有所影响,一个特别的原因是,大部分人的退休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安全福利金。不过,福利并非唯一因素:根据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Pew Charitable Trusts )在2016年的调查,几乎三分之二的美国工人表示,他们计划工作到65岁之后。’但这只是人们预期的退休年龄,并非他们的实际退休年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际退休年龄往往更低,因为人们有时候没有在计划的年龄退休,而是提早,常常是因为意料之外的失业或伤病。这种非自愿的退休不可小觑,因为近年来有超过一半的退休人员是这种情况。根据一项对近14,000名刚退休工人的研究,2014年的退休人员中,有39%是被迫退休,另有16%是“部分被迫”。这些数字如果正确,非自愿退休的美国人要比正规统计数据显示的多得多。针对老年工人的年龄歧视加上对非自愿失业的污名化,明显会导致一些人号称自己是主动退休;实际上,他们只是被迫失业,并且找不到新的工作。‘无论原因是什么,美国最普遍的退休年龄实际上是62岁,’这是退休年龄中位数,“也是美国人开始领取社会安全福利金的年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你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动用存款呢?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净资产峰点是个日期,那如此重要的一个日期究竟是何时?这与衡量你整体健康状况的生理年龄有关。假设有两个50岁(这是她们的实际年龄)的人,其中一个的生理年龄可能是40岁,另一个的生理年龄可能是65岁。跟较为“年长”、身体较差的第二个人(我们姑且称她为“贝蒂”)比起来,较为“年轻”的这个人(称为“安妮”)不仅会活得更久,享受体育活动及心智活动的年限也将更长。安妮未来有更多美好时光去享受体验,因此她的峰点应该比贝蒂晚一点,也就是说,在安妮开始消耗净资产、朝着归零目标努力之前,她持续存钱、增加存款的时间应该比贝蒂长一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和同事们为十几个像安妮及贝蒂这样的“假设对象”做了收支模拟,包括了不同的健康状况、收入增长速度及利率场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将产生各种不同的净资产曲线。结果就是,我们为每个人都生成了一条最佳的净资产曲线,每个人在最后都严格实现了死前归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净资产峰点都落在了他们生前的某个时间。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最佳的净资产峰点落在45-60岁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我深入说明一下。首先要说明的是45岁和60岁是实际年龄。就像安妮和贝蒂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身体极好(因此,其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峰点就处于这个范围的后端。对于那些超级健康、真正与众不同的人,峰点甚至可能超过60岁。如果一个人身患疾病、命不久矣,很明显,其峰点应在 45岁之前。但一般来说,大部分人的峰点落在45-60岁。我们的模拟也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过了这个年龄范围再动用存款,将导致非最优的充实感结果,因为他们死前不能归零,没有时间去实现许多能带来充实感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然,收入增长对一个人的峰点也有重大影响。收入快速增长的人会早一点迎来峰点;收入处于另一个极端的人,如果想要在退休后拥有一些“随心所欲”的体验,就需要一直存钱到近70岁,甚至更晚。但是,再强调一次,大部分人的峰点在 45-60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你来说,这有何意义呢?这意味着,除非你真的与众不同,相比惯常建议的时间,你开始消耗资产的时间要比现在预期的提前很多。如果你等到65岁才动用存款,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工作时间将过剩,赚来的钱绝对花不完;甚至,等到62岁动用,也是如此。想想就觉得悲哀:累死累活地工作,到头来是竹篮打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说的不是你应该在何时退休一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节展开论述,而是应在何时开始支出大于收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