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冬天里的春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冬天里的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69019</p><p class="ql-block">课文:部编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span>《沁园春·长沙》</p> <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沁园春 · 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创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词句将橘子洲的自然景观与毛泽东的豪情壮志永远镌刻在历史长卷中,也因此让橘子洲名声大振,使其成为“中国第一洲”。</p> <p class="ql-block">百年后的今天,盛世如伟人所愿,再读《沁园春 . 长沙》这首词我依然心潮难平,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激情与力量,依然能够被来自那个秋天的时代呐喊叩击心灵。翻开相册,十五年前游学橘子洲的情景也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岛形狭长,形似长龙。2001年,更名为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橘子洲景区。2010年9月20日,我踏上了橘子洲这片浸润着诗与历史的土地,在国庆节之前,去赴一场与湘水、与英魂、与那段峥嵘岁月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之前,我总认为橘子洲和橘子洲头只不过是一个地方的两种叫法,去旅游才知道原来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橘子洲是整座江心长岛的总称,而橘子洲头是这座长岛最南端、最核心的景点区域,它们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来到橘子洲,江风拂面,已带初秋的清爽。洲上林木葱茏,桂香暗浮,鸟语声声。江面波光与岳麓山倒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便想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此刻岳麓山仍是一片蓊郁的绿,要等一个月后霜降才会染红枫叶。</p> <p class="ql-block">沿着江岸漫步,左侧是奔流不息的湘江,江水裹挟着时光的故事,执着地向北而去;右侧,则是绵延的橘林,青黄的果实累累垂枝,预示着丰收的饱满 ;脚下是厚重的土地,每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驻足倚栏看江鸥空中盘旋,便又想起《沁园春 . 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 <p class="ql-block">行至洲头,视野豁然开朗。那一刻,“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词句不再仅仅是语文课本上的文字,而变成了眼前磅礴的生动。江面开阔,烟波浩渺,对岸的城市轮廓在秋阳下显得清晰而宁静。景区充分利用和保留了古建筑,营造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人文历史与植物景观相结合的景观氛围,将橘子洲与伟人精神紧密关联,吸引着后人追寻革命足迹,当天这里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那尊巨大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也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塑像高32米,长83米,宽41米,面朝东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伟人艺术雕像。看领袖目光深邃,头发迎风飞扬,仿佛正凝望着这片他深爱的大地,思考着国家的未来。我静立其下,仰视着这由巨石垒砌的豪情与理想,周围游人的喧哗似乎也沉寂下来,唯有风声、江声与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是在2009年12月26日正式落成并对公众开放的,这一天也正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6周年纪念日。雕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外部采用了8700多块石头拼接而成,象征着毛泽东“扎根于大地之上,扎根于人民之中。”基座被设计成肩膀的形状,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雕塑会定期进行专业的清洗和维护,以确保其长久保持庄严宏伟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青年毛泽东风华正茂,胸怀大志,勇敢投身到革命的巨浪中,坚定不移地去探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身着长衫的革命青年,凝视着漫山红叶与百舸争流的壮阔景象,提笔写下了《沁园春 . 长沙》这首著名词作。我也忽然明白《沁园春 . 长沙》真正书写的不只是山河壮美,更是一种青春能量的喷薄。</p> <p class="ql-block">来到问天台,心想那个站在相同位置的青年,或许早已预见这片土地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千古名句,激励着年轻一代奋发向上,蓄志进取。平台高约1米,面积200平方米,自江岸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27级台阶连接地面,其设计寓意与毛泽东27岁投身革命的年龄相关,这里</span>是俯瞰湘江的绝佳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至七年(1913—1918年),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读,当时的毛泽东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经常与同学游过湘江,到橘子洲头开展各类活动,经常站在橘子洲头思考如何改变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建问天台就是来自这个缘由,平台名称则直接取自毛泽东诗词中的“问天”主题。</p> <p class="ql-block">望江亭毗邻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始建于唐朝,1962年橘子洲头辟为公园时按原样恢复旧貌,2008年再次重建。亭与两翼长廊呈半月形构建,亭顶采用传统歇山顶风格,覆盖金色琉璃瓦,檐下有挂脊装饰。亭身由四根独立石柱支撑,四周开放,我站在望江亭上一览江景,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亭北面楹柱刻有“俯仰客兴怀,任平章一亭风月;沉浮民做主,凭管领千古江山”楹联,通过精妙的用典和对比,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而“民做主”则是对“谁主沉浮”这一历史叩问的回答,在现代更被赋予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内涵,精准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关系。</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橘子洲头景区内还有诗词碑,碑体采用大理石材质,碑身北面刻有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南面刻有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均镌贴金箔,也是该景区的标志性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重访伟人的千古足迹,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橘子洲头见证了青年毛泽东的远大理想,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江水依旧,洲岛依旧,但山河早已换了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那种“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韧,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人永往直前。</span></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转眼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六周年。回首十五年前那个秋天的橘子洲之游,更觉意义非常。忆起的不只是湘江的秋色、洲头的壮阔,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国庆之时,这份回忆愈发珍贵,它提醒着我,今日的岁月静好,源于往昔的波澜壮阔,那流淌的湘水,那屹立的橘洲,以及那首回荡在天地间的《沁园春 . 长沙》,共同铸成了我记忆中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p><p class="ql-block">(时隔15年,风景照片留存不多,文中部分图片取自网络,致谢原创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