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悲剧与时代的交响

王维成

<p class="ql-block"><b> 社会的悲剧与时代的交响</b></p><p class="ql-block"><b>——由两老友真情挚爱美篇所想到的</b></p><p class="ql-block">国庆节前夕,我接到老友唐生的电话,他对我说,没有他大哥就没有他的今天。他要写一篇感恩的纪念文章,让我制作成美篇。</p><p class="ql-block">不日我收到唐生《十斤粮票一生情 》的文稿。文中手足深情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唐生是新金县的初中住校生,住校生每月要从家里往学校背伙食粮。家里无粮可背,唐生已停学在家三天了,妈妈跑遍全村也借不到粮。唐生不忍心看着为难的妈妈便说,“书,我不念了,到生产队干活。”妈妈一听就发火:“书必须得念”。让唐生到当时的复县大哥那里弄点粮票。为了让儿子手头能有点现钱,无奈,妈妈把还没长好的头刀韭菜全割了,拣净捆扎好,约有二十斤,装进果笼里给卖了。唐生背着韭菜,跑了三十里山路,终于来到复县县城影院后身市场。也不好意思叫卖,就在那里干蹲了好几个小时,到了晌午,一位中年人给了他七毛钱,连笼带韭菜全拿走了。随后唐生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县城郊区当教师的大哥家里,坐下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在大哥的追问下,他才吞吞吐吐地说明了来意。大哥二话没说,忙叫嫂子拿粮证本取回了十斤粮票,还有贰元钱给了唐生,并正色告诫:“安心学习,吃饭问题我来解决。”唐生的大哥有三个孩子,给唐生上学的粮票,那是从大哥全家五口人的嘴里扣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寒门出贵子,蓬蒿蕙兰香。‌‌‌唐生刻苦攻读,成为全校的高材生,毕业不久就被选调到县上工作。十年之后调到了大连日报社,成为高级记者,记者部的主任。</p> <p class="ql-block"><b>  唐生与他的大哥(左)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唐生《十斤粮票一生情 》的文稿,在美篇平台发表,几天功夫形成轰动效应,读者超过两万。李家的亲人,特别是晚辈,无不为之感动,许多是含着泪水写下感言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美友,也在评论区留下了深情励志的美评。上海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应旺安阅评:作者以珍藏五十多年的“十斤粮票”为情感载体,串联起一段跨越半世纪的手足深情,质朴文字里满是岁月沉淀的温度。文章以“无粮辍学”的困境为铺陈,还原了特殊年代的生活不易与艰难。</p><p class="ql-block">作者攒粮票收藏、大哥八十岁生日的哽咽致辞,以及如今握粮票忆兄长的场景,让感恩与思念层层递进。十斤粮票在当下虽无实用价值,却因承载着“宁肯喝菜糊糊也要供弟读书”的深情,成了“千金难买”的情感信物,读来令人动容,也让这份跨越岁月长河的手足情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b>  唐生兄弟姐妹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我在被唐生兄弟深情所感动的同时,以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年从吃“大食堂”刮“共产风”到“宁要社会主义一棵草,不要资本主义一棵苗”的极左思潮,把农民折腾煎熬的够苦的啦。在“以粮为纲”口号喊得震天响的境况下,那时农民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只鸡鸭,搞点副业,就被批判为复辟资本主义。人民群众的艰难困苦,完全是社会的悲剧。因此,我写了如下的编后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十斤粮票一生情》的篇章,感人泪下,令人反思,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困难的时期。与共和国同年岁的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了不少地方,不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月,想想这些艰难困苦的煎熬,你还留恋当年清苦无望的生活吗?你还想回到那个穷平均的“大锅饭”时代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什么大救星。人民,只有人民自己救自己!</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这天,我不假思索的在美篇夕阳红交流驿站发出了跟帖的讨论,“我们应当做些什么,以什么行动?不辜负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老友们谈论起这个话题,深感社会风气的下滑,已经有负于革命先烈, 纠正物欲横流之风,又谈何容易?就在这一派渺茫中,接到我的老友原獐子岛党委林鹏家的电话,说是看了唐生的《十斤粮票一生情》的文章,想起他辽大中文系的同学马荣,在鹏家极度困苦的时候给他的热心帮助,虽然28年没有相见,但是这份情义,他终生铭记在心间。我答应鹏家写成文稿制作美篇。</p> <p class="ql-block"><b>林鹏家(上图左一)和辽大同学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第二天,鹏家把《终生铭记的情意》转发给了我。1997年末,鹏家到沈阳护理抢救患绝症肌无力的妻子。辽大中文系的同班同学在省电视台工作的马荣前来看望他们,马荣像亲人一样体贴如微的嘘寒问暖。</p><p class="ql-block">离开病房时,她给鹏家留下2000元钱,鹏家坚决不肯收下,马荣握着他的手,和声细语地说:“鹏家呀,这2000元钱是我送给你的,听清楚了吗?是我送给你的!你收下,想吃啥就买点吃,千万别熬坏身体,有啥困难打电话给我哈……”</p><p class="ql-block">马荣同学重复两遍“是我送给你的”话语,鹏家深知其意:马荣分明在告诉他:妻子无法挽救了,你也不能跟过去,老同学,你得好好活下去啊。望着这2000元钱,鹏家只觉得心里又暖乎又伤感,在那工资不高的年代,2000块钱意味着什么?马荣热心情长的劝勉,句句亲切!亲若手足的嘱咐,声声入耳!顿时融化了鹏家那颗冰冷的心。望着马荣远去的身影,鹏家的泪水打湿了衣襟……</p><p class="ql-block">文稿在美篇夕阳红交流驿站发表,鹏家发到他的朋友圈,转发到他的几个群,顿时一石激起万重浪,拨动了鹏家的同学和乡亲们的心弦,感动了祖国各地的读者。</p> <p class="ql-block"><b>  鹏家在辽大中文系的同学马荣</b></p><p class="ql-block">老家营口盖县现住丹东的锡平同学感言:@鹏家 学兄的美文感动的我泪流满面。马荣学姐的大爱不仅仅体现在学兄身上,我也是难以忘怀。当马荣得知我爱人逝世的消息,她特地与两位同学从沈阳赶到我家,安慰开导我,我永生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一位退休了的老教师留言:同学情虽无血缘之亲,就更彰显其圣洁和高贵!那是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来自湖北退役老兵——原驻獐子岛海军岸炮连文书刘平四,躺在医院病床上写下的感言:读此文令人动容!马荣同学的善举,早已超越金钱的本身,已化作照亮绝望时刻的生命之光!</p><p class="ql-block">这份雪中送炭的情义,不仅温暖了困境中同学的心,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为我们树立了人性的标杆。真正的善良,永远比财富珍贵!足以让人铭记终生,没齿难忘!</p><p class="ql-block">远隔重洋在澳大利亚的马荣同学给鹏家这样的回复:@鹏家 老同学,这么一件不足挂齿的事情您感谢了我几十年啊!真让我汗颜,咱还是让这件事翻篇吧。俗话说三生同学缘,五世兄弟情,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其实在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真正帮上什么忙?只有无奈的叹息。谢谢您的褒奖,我会继续努力。愿我们全班同学相知相伴相扶相助直至永远!</p><p class="ql-block">中秋节这天,马荣在澳大利亚为鹏家发来这样的节日问候:中秋月圆,思念无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我们相隔多远,共赏的都是同一轮明月。愿这皎洁的月光,带去我最真挚的问候与挂牵。愿老同学安康美满幸福像月光一样洒满心田!</p> <p class="ql-block">咀嚼回味唐生和鹏家美篇的兄弟同学肝胆相照,患难与共,使我在迷茫的前行路上看到灿烂的阳光。手足的似海深情,同窗的热情援手,汇聚了人世间真情大爱的颂歌。赓续传承的华夏传统美德;人民群众永不泯灭的真善美的人文情怀,演奏着时代的交响。这部时代的交响,才是社会进步的强劲力量;才是世间和谐的蓬勃希望。</p><p class="ql-block"><b>2025年10月5日撰写于大连绿山</b></p><p class="ql-block"><b>2025年10月6日定稿于大连湾国际社区</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王维成 笔名 海峰 微轻 意为人微言轻</b></p><p class="ql-block"><b>大连日报社 原报导部主任 高级记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