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山海关

天涯共此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海关笔者曾游N次,2025年6月中旬,毕业近40年未见的大学同学来山海关旅游,笔者驱车二百余公里来到山海关,陪同她一起再次游览了天下第一关、古城和老龙头等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顺着斜坡马道登上城墙,北面排列整齐的垛口像巨人张开的牙齿,弓箭手就藏在这里保卫家园。南面的女儿墙虽然低矮,却让守城士兵倍感安心。极目远眺,长城像条蜿蜒的丝带,消失在远山的雾霭中。这里的长城东起辽东,西连嘉峪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站在徐达将军建造的城楼上,我想象着几百年前金戈铁马激战的场景。现在的山海关不再需要抵御外敌,但城砖上的每道刻痕都在提醒我们:和平才是最珍贵的礼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摄影、编辑制作:天涯共此时</span></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  △维藩首善坊是山海关古城内复建的明代军政功德牌坊,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隆庆三年(1569年)奏请朝廷建造,旨在表彰守关将士的功绩,寓意“保卫边防的首善之区”。该牌坊原为木结构,现复建为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石牌坊,是山海关古城的重要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明代书法家萧显是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牌匾的创作者‌,该匾额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应皇帝诏旨题写,现仍悬挂于山海关东门箭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匾长5.9米、宽1.6米,字体遒劲潇洒,被誉为“巧夺天工”。‌‌</span></p> <p class="ql-block">  △临闾楼始建于明朝的万历十二年(即1584年) 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 清以后逐渐废弃 ,一九八六年重新修复。</p> <p class="ql-block">  △“紫气吉光”坊</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兵部分司是明朝于宣德九年(1434年)在山海关设立的军事机构,‌作为明代兵部在地方唯一的分设机构‌,负责山海关地区的军事决策与行政管理,体现了明朝对北方边防的战略重视。‌‌</p> <p class="ql-block">  △牧营楼是明代建造的,明万历十二年建于东城之上,接东罗城南角处。该建筑与临闾楼共同构成镇东楼的附属防御体系,后因历史原因遭废弃。</p> <p class="ql-block">  △“首善京畿坊”是位于古城内的一座牌坊,其楹联展现了山海关作为京畿重镇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地位。首善京畿坊位于山海关古城内一关路北侧,是古城文化风貌提升工程中的组成部分,与维藩首善坊、进士坊等共同构成古城的文化地标。 ‌</p> <p class="ql-block">  △宁海城位于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内,是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代,功能为屯兵和训练基地,结构呈梯形,总长约899米,包含把总署、龙武营、显功祠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澄海楼,位于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始建于明末,为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座城楼,亦是老龙头景区主要景点。澄海楼楼上悬有明大学士,民族英雄孙承宗题今人侯正荣所书“雄襟万里”匾额。现存者为1985-1987年和南海关口、靖虏1号敌台、入海石城一并修复,两层大木结构、重檐九脊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景区,坐落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向西接水上长城九门口,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得名“老龙头”。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的澄海楼。</p> <p class="ql-block"> △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深入海中的尽端部分,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建于明万历7年(1579),为蓟镇总兵戚继光派参将吴惟忠修建,1987年修复的入海石城深入海中22.4米,宽8.3米,高9.2米为九层巨石砌墙,墙的四五六层仍然用原来的巨石垒砌,让我们有机会领略石城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淑碑,是乾隆皇帝题写的石碑,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澄海楼北侧,为清代御碑亭内的主要碑刻。 ‌该碑相传为乾隆皇帝四次东巡祭祖时亲题,原作“御碑”,因思念淑妃而误写为“淑碑”。碑文内容苍劲浑厚,成为清代书法的重要代表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天开海岳碑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澄海楼附近的唐代石碑。该碑碑面镌刻"天开海岳"四个大字,以凝练笔触概括了山海关"依山襟海"的独特地理格局,被学界认定为反映古代地理认知的重要实物资料。历经千余年风雨的石碑仍完整矗立于原址,成为秦皇岛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标性石刻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