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夜读毛主席《卜算子·咏梅》,忽忆陆游同调之作——原是1961年主席读陆词后“反其意而作”。两词吟咏同一风骨“梅花”,描绘相似生存绝境,却最终划出迥异的精神格局:陆游之梅在孤寂中坚守小我清高,主席之梅于冰崖上成就大我担当。这鲜明的对比,不仅映照出左派精神的历史光芒,更映衬出某种在当下日益稀缺的生命气质。</p> <p class="ql-block">一、同境异心:绝境中的小我与大我</p><p class="ql-block"> 两首词中的梅花,皆身处逆境。陆游之梅立于“驿外断桥边”,在“黄昏”和“风雨”中感受“寂寞开无主”的飘零,如同一抹被世界遗弃的孤影。主席笔下的梅花,境遇更为严酷——“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它扎根于“悬崖百丈冰”之上,直面极寒绝境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然而,面对困局,二者的心境与选择却判若云泥。陆游之梅沉郁内敛,从“独自愁”的自怜到“香如故”的自许,其精神内核仍是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未脱“小我”之格局。主席之梅则乐观昂扬,于冰崖之上不忧自身存亡,反以“花枝俏”展现不屈风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更显其无私奉献的使命担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胸怀,则是对群体胜利最真诚的礼赞。这份在绝境中心系全局、播撒希望的担当,正是那种宝贵精神的核心底色。</p> <p class="ql-block">二、当代映照:在个体焦虑中寻觅超越</p><p class="ql-block"> 回望当下,许多人的生存状态,似乎不自觉地陷入了“陆游式”的困境:工作的重压、生活的琐碎、未来的不确定性,常常将我们困于“小我”的方寸天地,曾经那份“关心他人”的热忱与“改变世界”的豪情,似乎在悄然褪色。</p><p class="ql-block"> 这困境,恰如《乌合之众》所揭示的图景:当个体陷入被物欲和焦虑主导的洪流时,易于被简单的情绪裹挟,在追逐“品质生活”的浪潮中迷失自我。此时,独立的理性沉没,个体更倾向于孤立和内耗,而非团结与创造。那份本可用于“团结破局”的“大我”心力便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精于“小我”计算的疲惫。于是,自强不息的闯劲与集体联结的精神,便显得尤为稀缺。</p><p class="ql-block">三、精神重铸:于历史锚点寻未来之光</p><p class="ql-block"> 困境需破,精神为先。回溯历史长河,那种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造的精神,正是破局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其特质,可凝于如下短诗:</p><p class="ql-block"> 破局立新志,担当熄怨嗔。</p><p class="ql-block"> 求真破枷锁,无畏铸精魂。</p><p class="ql-block"> 众力开生面,春来共芳辰。</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从两首《咏梅》中汲取智慧,习得那株“悬崖梅”的品格:于逆境中挺拔,在担当中从容。最终,不做寂寞香如故的孤梅,而要成为山花烂漫时,在丛中笑的那一枝。这或许才是两首《咏梅》穿越时空,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