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中秋。天光尚薄,我踩着青石板走进庄行冷江雨巷,脚底沁着秋晨特有的凉意,像是古镇在梦醒之际轻轻呼出的气息。天空是淡淡的蟹壳青,屋檐翘角将天空切成一方方整齐的画框,白墙黛瓦之间,几盏红灯笼还悬在檐下,虽未点燃,却已把节日的暖意悄悄洇染开来。</p>
<p class="ql-block">巷子静得能听见露水从瓦当滴落的声音。只有一家早点铺子早早开了门,卖粢饭团的老伯掀开蒸笼,一声“噗”的轻响,白雾腾起,糯米的香气扑面而来。我买了一个,捧在手心暖着,边走边看墙上的爬山虎——它们已由绿转红,斑驳错落,像谁在墙上打翻了一瓶陈年胭脂。</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冷江河上,河水微黄,缓缓流淌,映着两岸老屋的倒影。一只乌篷船慢悠悠划过,船尾拖出细长的波纹,惊起岸边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走。岸边有位老人坐在竹椅里打盹,收音机里咿咿呀呀放着沪剧,唱词模糊不清,却与水声、风声、鸟鸣混成一片,成了这古镇最自然的背景音。</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河岸走,路过一家老茶馆,门楣上挂着“冷江书苑”的木匾,里面传出评弹的弦索声。推门进去,几位本地人围坐听曲,台上一位先生弹着三弦,唱的是《中秋夜话》:“月出东巷头,照我旧门楼,儿时捉迷藏,今夕独倚楼。”我悄悄坐下,要了一杯碧螺春,听那吴侬软语在梁间回荡,仿佛连时间也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古镇的灯笼一盏接一盏亮了起来,橙黄的光晕落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河的碎金。孩子们提着兔子灯奔跑,笑声清脆,撞碎了倒映的月影。我站在石桥上抬头望天——今夜的月亮格外圆,清辉洒落,把整条雨巷照得如同白昼。有人在河边放河灯,纸船载着蜡烛,随水漂远,火光一点一点消失在弯道尽头,像是寄往远方的信。</p>
<p class="ql-block">晚饭是在一家临河小馆吃的,点了糟钵头、腌笃鲜,还有一小壶黄酒。老板说,今天特意提早关门,一家人要回乡下团圆。我听着,也动了归意。走出店门时,月亮已升至中天,清光如水,洒在肩头,仿佛也为我披上了一件旧时的衣裳。</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巷子更静了,只有我的脚步声与远处隐约的笛音相伴。这个中秋,没有喧闹的晚会,没有璀璨的烟花,却在冷江雨巷的慢节奏里,尝到了最本真的团圆味道——原来所谓节日,不过是让匆忙的人间,停一停,看一看天上的月,听一听自己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