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下的山海关

冬至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一一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明洪武十四年(136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傍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以雄壮威威的天下箭楼为主体,辅有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等长城建筑。牌匾有明代书法家萧显所题。山海关城周长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4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山海关,雾气还未散尽,站在石牌坊前,仰头望着那层层叠叠的飞檐。灰云低垂,仿佛压着几百年的风霜,而这座牌坊就在这片苍茫中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一段无人再提起的往事。仿佛仍在巡视着昔日的边关要道。踩着青石砖一步步走近,脚步声在寂静中回响,像是叩问着历史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眼前豁然开朗,天下第一关的城楼巍然耸立。灰蒙的天空下,那块写着“天下第一关”的牌匾格外醒目,红底金字,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游客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楼下,有人举着手机拍照,有人仰头念着解说牌上的文字。站在人群之外,看着那厚重的石砖墙,忽然觉得,这座城楼不只是砖石堆砌的建筑,它更像是一道时间的门——推开了,便是明朝的烽火、清初的铁骑,还有那些在风沙中守关将士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沿着城墙往东走,一段古老的砖墙蜿蜒向前,墙顶的垛口如锯齿般排列,沉默地诉说着防御与守望。砖缝间爬着青苔,几片绿叶从墙头垂下,在风里轻轻摇曳。这抹绿意,像是时光的温柔补笔,让冷硬的墙体忽然有了呼吸。我伸手轻抚墙面,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那是风雨刻下的年轮,是无数个日夜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小径顺着砖墙延伸,一株柳树斜倚墙边,枝条如帘,随风轻摆,拂过行人的肩头。驻足片刻,看那柳丝在空中划出柔美的弧线,忽然想起古人折柳送别的诗句。这里曾是边关,多少离人在此挥别故土,而今柳树依旧,只是送走的不再是征夫,而是满载回忆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栖云楼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红墙斑驳,台阶上长着青苔,墙角一株柳树斜伸而出,枝条轻拂过行人的头顶。石板路上,游客来来往往,脚步轻快,而我却走得越来越慢——有些风景,是需要用脚步丈量,用心去听的。</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关”的城门再次出现在眼前,牌匾依旧高悬,忽然想起吴三桂的故事——历史在这里不只是传说,它嵌在每一块砖里,藏在每一道风痕中。而今,人们从这道门进进出出,带着相机和笑容,仿佛在与过去轻轻握手。</p> <p class="ql-block">城墙斑驳,却依旧坚固,仿佛在说:我还在,山海关还在。阴云未散,可我的心却渐渐明朗——有些地方,注定不只是风景,它是民族记忆的锚点,是血脉里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站在广场中央,回望这座城楼,它像一位老将军,铠甲斑驳,却依旧挺立。阴云压顶,可它的脊梁从未弯曲。山海关,不只是“天下第一关”,它更是中国人心里那一道不倒的关。</p> <p class="ql-block">路过钟鼓楼,钟声响起,余音撞在城墙上,惊起几行归雁,秋天的风里有桂香浮动,我忽然明白,山海关的秋从不是单调凋零,而是历史与自然的双重启幕。它既收藏着金戈铁马的余响,也生长着人间烟火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秦皇岛的山海关,终于在脚下铺展开来。它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走过的每一步,都踏在时间的纹理上。而它,也以沉默的壮美,回应着我的凝望。原来所谓的秋游,不过是借一片秋光,与六百年的岁月撞个滿怀。山海关的秋,早把时光酿成了酒,只等你来,浅酌一口,便醉了千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