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秋》

孔炜炜

<p class="ql-block">  今天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心中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意义涵盖了我们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家,还有许多的爱。</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月亮是又大又圆又明亮(图片中选用的照片大部分都来自于我自己的拍摄,晚上在联升园门口无意抬头拍的)。其实每个月十五的月亮都很圆,但只有每一年的中秋这个月,就是农历的八月,气候、温度最宜人,天朗气清,适合赏月。</p><p class="ql-block"> 月亮凭着它皎洁的月光、优美的形状,古往今来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有人用它寄托思念,有人用它象征团圆。</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在中秋夜写下过一首诗《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这个名字好长(我记得我背了很长时间才勉强记住了这个名字),写他中秋节这天一个人在翰林院值夜班,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了他的远方好友元稹: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p><p class="ql-block"> 银台是宫门的名字,翰林院在右银台的门里面,金阙是天子住的地方,三五夜中指的就是中秋节,二千里外的故人心就是元稹。他担心他: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渚宫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别宫,地方在江陵,他的好友元稹就贬官在江陵这个地方。江陵和长安很不一样,秋天的阴云比较多,而且地处低洼,也比较潮湿。白居易看到皎洁的月光,想到了元稹今晚跟他看到的景象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白居易对元稹在中秋节的想念,另一方面白居易也是在惋惜元稹没有办法再受到像月光一样明亮普照,就是来自于皇帝的恩泽了。全诗在整体气氛的营造上颇为成功,白居易着力在阴、冷、深等方面做文章,其意不在烘托月色的明亮,而在渲染他和元稹同样阴冷、凄凉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古人称他们为“元白”,他俩是同乡,又是同学,也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据说都还是恋爱高手,无话不谈的那种,所以关系特别好。白居易那个时代的粉丝很多,连唐穆宗李恒也一直是他的超级铁粉。</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也有自己的一个偶像,比他小四十岁,而且他自己说,等他去世之后就想投胎做这个诗人的儿子,希望能得到他的教导。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齐白石的一方印,刻着“我欲九原为走狗”,源自他的一首自题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老人将徐渭(号青藤)、八大山人(朱耷)、吴昌硕(号老缶)视为艺术传承的核心脉络,曾直言“青藤门下为走狗”,表达对三位书画大家的极致推崇。</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的偶像是李商隐。代表诗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出自他的笔下。我记得李商隐有一首诗是写嫦娥的,特别的有名: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是个感情和心思都特别细腻的人,他写诗用词比较华丽和讲究,一个深一个沉,他点出了嫦娥的寂寞,而李商隐很主观猜测嫦娥应该很后悔偷了灵药,一个人飞到这月亮上去,承受着这无尽的寂寞。</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怎么知道李商隐会知道嫦娥后不后悔,我们从字面上理解,他只是借此在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罢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写月亮太多了,好像是无月不成诗。但你会发现唐朝之前写月但不写中秋月,因为中秋赏月这个风俗是正式形成于唐朝,而盛行于宋朝。</p> <p class="ql-block">  中秋的风俗发展到今天,我们好像只把吃月饼很好的发扬了下来,而赏月却少了很多的感觉。难道是没人陪我们桂花树下赏月,还是我们忙到连这点时间都不留给自己?</p><p class="ql-block"> 生活还是要慢下来才能体会人间的美好,在细碎的光阴中感受真实。</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祝愿大家花好月圆随秋至,福绥安康祺永年。</p><p class="ql-block"> 中秋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