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门行 | 景堂图书馆与新会人民会堂 城的左右肺输送文化氧气

薰衣草

<br>走出三十三墟街那斑驳的骑楼群,岭南热辣辣的空气里飘散着烧鹅与陈皮凉茶混合的气味。我掏出手机,任导航指引着脚步,穿过几条烟火气十足的小巷,来到古老的仁寿路步行街上,忽然间,一片开阔的绿意与庄重恢弘的建筑轮廓闯入视野——景堂图书馆,是一栋西式钢筋混凝土楼房建筑,那是几代新会人的文化记忆、“智识府库”。<br>  <br><font color="#167efb"><b>景堂图书馆:私家藏书楼里的公共精神</b></font><br>景堂图书馆的黄墙红窗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素雅。拱门、廊柱、铸铁雕花的阳台护栏以及小桥流水结合得恰到好处,绿树红花掩映下,一座雕像屹立于图书馆大院内,古朴中透着现代,闲适里不乏执著,这就是冯景堂先生纪念铜像。<br><br>景堂图书馆由邑人、爱国华侨冯平山先生创建于1925年,为纪念其父冯景堂先生而命名,馆舍面积1250平方米。从1988年至今,冯平山先生之子冯秉芬多次资助图书馆,帮助翻新旧馆,捐赠设备,以及建设新馆舍。2012年,霍宗杰先生捐资建成霍宗杰阅览室,因而该图书馆总馆舍面积达到6510平方米。堪称江门最美的图书馆。<br><br>冯平山(1860-1931年)出生于新会,16岁赴暹罗谋生,艰苦创业,事业有成,不忘回报社会。1922年,63岁的冯平山在新会购买了仁寿坊谭姓大屋,拆除兴建图书馆。冯平山这一自费筹建公共图书馆的义举,在当时上引起了非同寻常的震动。<br><br>“论影响力,新会走出的梁启超声名在外,但在新会本地,旅港乡贤冯平山在百年前设立的图书馆和学校,则以启蒙之功润泽乡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如是说。<br><br>这座图书馆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着当年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智识府库”是镌刻在景堂图书馆主体建筑穹拱顶上的黑底白字,岁月流转,字体坚实如初,依然十分抢眼。这四个大字是时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宣传部长、国史馆馆长的戴季陶亲笔书写的。<br><br>图书馆前院沉静大气,古树掩映,历百年风霜,其书香氤氲依然。<br><br>走进大门,挑高的空间与木质楼梯的吱呀声瞬间将人带入另一种时光节奏——这里不是匆匆打卡的景点,而是一座仍在呼吸的知识圣殿。<br><br>景堂图书馆除了百年历史,古籍文献修复和特色馆藏,更是让这座名副其实的“档案馆”在众多图书馆中独树一帜。景堂图书馆不仅是新会文化的瑰宝,也是侨乡文化的灵魂栖息地。润物细无声,景堂图书馆为新会增添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历来都是新会的一大文化景观,既是好学者孜孜求学的殿堂,也是海内外宾客的常游之地,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和精神殿堂。<br><br>我上楼到阅览室打卡,在古籍阅览室无意中瞥见几位戴着老花镜的白发老者伏案疾书,他们身后是层层叠叠的线装书;儿童区的彩色绘本前,稚嫩的手指正指着画中世界。最动人的是那些自发前来的读者:有带着笔记本做学问的大学生,有抄录家谱的中年人,甚至还有坐在台阶上读报的人。冯氏家族当年"不为一己之私,而为乡邦永利"的初衷,在这些平凡读者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延续。<br><br>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后院的"思补亭",这个小巧的休憩空间里,常能看到学生捧着书本朗读。当阳光透过花格窗在书页上投下斑驳光影,你会理解为何这座私立图书馆能成为"全国文明图书馆"——它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新会人的精神祠堂。<br> <font color="#167efb"><b>新会人民会堂:人民广场上的民主剧场</b></font><br>步行十分钟,穿过几条挂满腊肠的骑楼街,眼前豁然开朗。新会人民会堂那宏伟的穹顶与高大的石柱令人想起古希腊剧场,但它的红砖外墙与岭南特有的满洲窗又分明诉说着本土身份。这座1958年建成的会堂,见证过无数重要历史时刻,如今依然保持着每周一场的免费音乐会与市民讲座。<br><br>资料介绍:新会人民会堂是20世纪50年代兴建,效仿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用作会议、表演场所,内部多次升级改造,现正常使用。坐北向南,平面为长方形,通宽50米,通进深85米,建筑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二层通高20米。门廊立有7根高大方柱,上部匾额有“新会人民会堂”6个大字(原称人民礼堂)。门前有月台,三面台阶,两侧立有一对大理石雄狮和母狮。<br><br>会堂前部为高大的门廊。中部为座位区,中庭式设计,大跨拱棚顶,设1000多个座位,首层和二层四周设迴廊。首层正门及两侧均设有多个门口,方便进出。后部为阔大的舞台及更衣室、化妆间、休息室等。新会人民会堂是新会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许多重要会议和活动在此进行,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此发表重要讲话。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总理连续7天视察新会,轻车简从深入葵乡大地调查研究。7月7日上午,已通宵工作的总理精神抖擞地走进新会人民会堂,向新会的二千多名干部群众一口气作了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不要自满,还要前进”。当年总理的这一番话,一直鼓舞着新会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br><br>最有趣的是会堂前的人民广场——白天是放风筝的乐园,傍晚变成广场舞的海洋,周末则挤满参加公益讲座的市民。人民会堂数十年来一直使用至今,是地方会堂式建筑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2010年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br><br>会堂大门紧闭,一对父子在会堂前打羽毛球,免遭日晒。可惜不让进去,我只好顺时针绕了一圈看它的模样。<br><br>据说站在会堂二楼回廊俯瞰,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视觉游戏:透过特定的花窗框架,景堂图书馆的屋顶与会堂的穹顶恰好构成一幅"古今对话"的画面。正如新会博物馆馆长所说:"这两座建筑就像城市的左右肺,一个输送知识氧气,一个交换民主空气。"可惜无缘亲历。<br><br>又据说,当夕阳为两座建筑的尖顶镀上金边时,景堂图书馆的老读者们常会散步到人民会堂听讲座,而会堂的常客也时常来图书馆查阅资料。这种流动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城市文化自然生长出的毛细血管。(江门人民会堂1-7)<br><br> <font color="#167efb"><b>在砖石缝隙间寻找城市灵魂</b></font><br>在这个短视频占据注意力的时代,江门人依然保持着与实体空间的深度连接。景堂图书馆的借阅量连续十年增长,人民会堂的公益活动预约常常爆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城市对精神生活的坚持——它不需要宏大叙事,就藏在一本翻旧的县志里,在一段即兴的演讲中,在市民们往返于这两座建筑时鞋底沾上的泥土里。这两座看似迥异却同样承载着城市灵魂的建筑,就这样在昼夜交替中静静对望。<br><br>对了,在电视剧《狂飙》第12集,剧中人物安欣领奖的京海市人民会堂,取景地点正是新会人民会堂。<br><br>离去的路上,我又经过街边那些卖陈皮的小店。店主们或许不知道,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半径里,包裹着如此丰沛的文化生态。景堂图书馆与新会人民会堂就像两本打开的大书,告诉每一个到访者:真正的城市魅力,不在旅游手册的封面,而在这些砖石缝隙间持续百年的呼吸之中。<div><br></div><h5>(2375 图15 2025/9/5)</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