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车向忱:写在抗战胜利80周年

<p class="ql-block">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年。这九个字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坐在书桌前,轻轻敲击键盘,思绪却早已飘向那个教育救国的时代。车向忱先生,这位人民教育家,曾在战火中背起行囊亲自率领大、中学生,走遍东北的山野村庄,为不识字的农民、妇女、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火种。他不是执剑的将军,却以笔为矛、以教为盾,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精神的长城。我记得他常说:“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这句话,如今读来仍如钟声回荡。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创办学校、编写教材、奔走呼号,把教育当作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八十年过去了,胜利的号角早已远去,但他的信念依然鲜活——教育,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这八个字挂在校园的红牌上,像一句温柔而坚定的嘱托。阳光穿过树叶洒在标语上,斑驳的光影仿佛在书写一代代人的成长。我常想,车向忱先生若看到今日的校园,是否也会欣慰地点头?他一生所求,不正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站在课堂里,抬头看见远方吗?他早年放弃优渥生活,投身平民教育,自掏腰包创办“平民学校”,只为让穷人也能识字读书。他的“心怀祖国”,是实实在在的脚步,踏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他的“放眼世界”,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闭塞的东北大地。如今的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朗读,或许不知这位老人曾如何在寒风中为他们争取一张课桌,但这份精神,早已融入校园的每一寸空气。</p> <p class="ql-block">雕像静静矗立,基座上没有太多修饰,却自有千钧之重。背后那面墙刻着金色的文字,像是历史在低语。我走近时,风掠过墙边的绿植与红花,仿佛带来旧日的回响。这里没有刻下他的名字,但我知道,像车向忱这样的人,早已活成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他不是战场上的英雄,却是文化阵地上最坚韧的守望者,为了培养“打回老家去”的骨干力量,他情愿耗尽自己的最后一滴心血。抗战期间,他组织师生转移,保护教育火种,甚至在流亡途中坚持授课。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愿意听,我就不能停下讲课。”这种执着,不是一时热血,而是一生的践行。如今我们纪念胜利,不只是纪念硝烟散尽的那一天,更是纪念那些在黑暗中不肯熄灭的光——车向忱,就是其中一束。</p> <p class="ql-block">讲台上那位“九一八”博物馆宣讲团的女孩,声音清晰而有力,像一泓清泉流入人心。她身后的红色屏幕写着“红色文化讲堂”,旁边展开的书法画卷上,墨迹淋漓地写着“教育报国”四个大字。我坐在台下,忽然想起车向忱先生也曾这样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不同的是,他的讲台可能在茅草屋下,在防空洞里,在破庙里,甚至在颠簸的马车上。他一生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服务人民。他创办的学校不收学费,还提供饭食,只为让更多孩子走进课堂。今天的讲堂宽敞明亮,设备齐全,但真正的传承,不在形式,而在那份初心——教育不是为了逃离乡土,而是为了建设乡土。当新一代学子听着这些故事,他们接过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