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石头里的一朵春天 美篇号/89924125</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原创!</p> <p class="ql-block"> 东走走,西搜搜,南瞅瞅,北蹓蹓,小孩子在忙着些什么?临近中秋佳节,他们在搜集破瓦片、砖头、干草,准备撬塔。</p><p class="ql-block"> 家乡有“八月半撬塔”的习俗。撬塔的大多数是小孩子,很少看到大人参与其事。小孩子们准备好材料,开始建塔。先找来三块完好的砖头,两块砖头竖立,一块砖头叠于其上,巍巍塔门就矗立起来。如果找不到砖头,就只能用几块笨拙的石头代替。这样一来,塔门看起来很不美观,会被其他小孩子取笑。谁被取笑,谁都会不服气,不甘心。于是,中秋节那几天就多了许多双贼溜溜的小眼睛。谁家堆放砖头在路边,谁家主人就要小心“警戒”了。保不准第二天推开门一看:“嗬!砖山怎的变平地了?”</p><p class="ql-block"> 塔门建好,接着打底座,塔的底基直径以0.8米左右为宜,挑几块大且结实的瓦片,沿塔门向外围成一个圆圈,相邻瓦片要留下一定的间隙。打好底基,就一层一层地建造塔身。瓦片要叠在下层的相邻瓦片之间,自身也要像底基一样与相邻瓦片保持一定间隙,而且瓦片要稍微向内收束。当塔身渐渐长高之时,塔的开口会渐渐缩小。上一层所需瓦片比下一层依次减少。塔身长高到一米多之时,塔的开口直径不足2、3厘米。这座伟大的“殿堂”可以宣告竣工了。</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小孩子开始欢呼雀跃,匆匆吃完晚饭,马上把干草搬出去,这时轮到堆放干草在路边的主人小心“警戒”了。小孩子们准备的干草往往不够用,当他们把干草搬到塔边时,才发现瓦塔是那么大,干草却是那么少。没办法,只好“偷”。月夜下,袅袅轻烟中,时不时传来大人的叫骂声:“早死仔,把俺家的干草偷个精光!”</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们搬来干草后,把它们一大把一大把地塞入塔内,点火燃烧。火在塔内张牙舞爪,不时从塔缝吐出火舌。火越烧越旺,草灰在塔底越积越多,负责撬塔的看准火候,握紧手里控制火势的树枝,猛然连续撬动瓦塔里的草灰,那些被烧得火红的草灰瞬间飞腾而上,从塔缝涌出。只见千万条火龙呼啸着向空中飞去,壮丽无比。旁边手里抓着粗盐的小孩早就恭候多时,纷纷把粗盐砸向瓦塔,粗盐受热发出噼里啪啦之声,腾飞的火花陡然暴涨。围观者不由得大声喝彩。不一会儿,草灰已殆尽,火星迅速消灭于空中,瓦塔里只剩残火奄奄。撬塔的小孩又开始往瓦塔里添干草,酝酿着下一个高潮。</p><p class="ql-block"> 如此几个来回之后,撬塔的小孩突然憋红着脸,双手更加用力握紧树枝,把积在瓦塔里的草灰尽数撬起。“呼……呼……呼……”无数火星倾巢而出,宛如天女散花,和瓦塔一起形成一块硕大无比的鲜丽的三角形星云。由于用上了全身力气,树枝把瓦塔的塔门也撞坏了,瓦片纷纷向塔里坠落,瓦塔终于“轰”地一声倒塌。而围观者有的大声叫好,有的尖叫,有的吹口哨,无不兴奋莫名。个别顽皮的小孩还伸出“天残脚”,让瓦塔倒塌得更彻底。那时候,我也是“好事者”之一。有一次,我一脚下去,不小心把拖鞋丢进塔里,挖出来一看,一片焦黑,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至此,撬塔终于落幕。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要让瓦塔倒掉呢?”个中缘由,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撬塔过程中最让小孩感到过瘾的当属这一环节了。小孩子亲手制造杰作,又亲手毁灭杰作,毫不惋惜,了无挂碍,这种心态可不是大人们轻易就能拥有的。</p><p class="ql-block"> 潮汕话中“瓦”与“蚁”同音。因此,人们说撬塔烧瓦能消灭蚂蚁,家里若蚁多成灾,撬塔烧瓦后,蚂蚁会明显减少。可小孩子并不管这些,他们重视的是撬塔的“趣”,是过程而不是结果。</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我长大后很少看到哪家小孩撬塔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笔名雅谷,当代青年诗人学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揭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揭阳惠来县作家协会理事,中山大学文学学士。作品散见于《诗潮》《散文诗世界》《百合》(香港)《诗行走》、中国作家网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录入《中国诗萃》等选本,获湖北省作协举办的“黄鹤杯”全国性大赛二等奖等奖项。著有合集《十六种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