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p class="ql-block">  中秋佳节带来的,是思念,是乡愁。</p><p class="ql-block"> 皓月当空,像银色的硬币,像圆润的瓷盘,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像征着团团圆圆、圆圆满满。</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童年,家中三代同堂,阿婆是传统的农村妇人,据说小时候家里穷,从没上过学堂,却曾经悄悄在别人家私塾的墙角偷听偷学到一小部分的《三字经》《百家姓》,闲暇时会教我背诵。那时的阿婆留着齐肩发,每天梳得平平顺顺戴上那种细铁丝扭成有梳齿的发箍,从来不会蓬头垢面; 穿着自己亲手做的唐装,颜色都很素净,无非是深浅不一的蓝、黑、灰三种冷色系,但是无论春夏秋冬,穿之前都会用老式熨斗熨烫得没有半点折皱。那时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状况不好,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从有记忆起就是看过阿婆在布匹上画线、裁剪,然后用脚踏式缝纫机缝制拼接,也教过我用车出来的圆布条打盘扣,她打的盘扣圆圆的很结实很好看,还教会我穿针引线钉扣子缝补。</p><p class="ql-block"> 每逢中秋节的晚上,阿婆都会对着月亮在院子里摆一张圆桌,上面放着月饼、柚子和一些其他的水果,斟三杯清酒,香炉插上三支香,口里念念有词,神情虔诚且专注。听父亲说阿婆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是过继给她做儿子的,当时父亲是个普通工人,薪资微薄,母亲是家属工,收入更是少得可怜。<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是我记事起,毫无血缘关系的阿婆就任劳任怨操持家中里里外外,采买、煮饭、洗衣、搞清洁,锅灶干干净净,桌椅地板没有灰尘……她一边劳作一边把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带大。阿婆心灵手巧,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要么和面做馒头蒸好做一大家子人的早饭,要么就是煮面煮粥。早饭后上班的上学的都出门了,阿婆就带着幼小的我去菜地,为我带上个小四方凳让我坐在她视线所及之处荫凉的地方,她自己顶着太阳的照射种菜浇菜施肥松土,抜除的杂草带回去给她养的几只下蛋鸡吃。有时黄瓜长大了,西红柿熟了也会摘一个下来洗干净给我吃。学龄前的我因为没有小伙伴玩特别听话特别乖。夏夜的葡萄架下,听阿婆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一句一句教我她还记得的年少时偷学到有限的那些并不齐全的《三字经》、《百家姓》的内容,算是对我最初的启蒙。尽管家境贫寒,但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的,兄弟姐妹间偶尔的吵闹和别扭,为家增添了更多的生气。可惜好景不长,在我小学毕业那年父亲查出癌症晚期不久就撒手人寰,阿婆长期劳累过度也拖垮了身体,次年也离我们而去。对于我来说仿佛天塌了,哥哥、姐姐读的书都不多,工作后也仅仅是能把自己养活,在家里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东凑西借磕磕绊绊地让我勉强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然后,我就过早地背井离乡踏入社会学着自强自立。一个人在外面久了,和家里的联系越来越少了,渐渐地亲情日益淡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到团圆的年节,我喜欢一个人待着,有时给自己煮两个喜欢吃的菜哄自己开心,有时干脆就点外卖……有时坐在楼顶默默地思念亲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得到长辈的温暖和爱,犹如一道光照亮了我的后半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皎洁的月,牵引出的乡愁,连结着这一边,紧紧系着那一头,又是独自度过的一个中秋节,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或许最大的区别就是: 时光不可倒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淡淡的乡愁,又上心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