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之处见忠诚——阎肃作品的艺术境界与精神内核

南山闲人

<p class="ql-block"><b>  南山闲人于2017年6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阎肃经典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b></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中国文艺史上,阎肃先生的创作犹如一座奇峰,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他以军旅艺术家的身份,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却在歌词中规避了一切直白的政治宣言,转而通过意象的隐喻、文化的积淀与人性的叩问,将深情厚谊编织进艺术肌理。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创作智慧,不仅刷新了主旋律文艺的美学范式,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 </p><p class="ql-block"><b> 一、从红梅到长城的精神图腾</b></p><p class="ql-block"> 阎肃的歌词始终在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在《红梅赞》中,他摒弃了标语式的革命抒情,而是将革命者的气节熔铸于“红岩上红梅开”的意象中。红梅在冰雪中绽放的姿态,既是江姐等先烈的人格化身,更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的高洁意象 。这种将个体命运与自然物象相勾连的手法,使抽象的革命精神获得了具象的审美载体。正如歌剧《江姐》中“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的唱段,通过女性特有的细腻动作,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情感符号,让观众在共情中完成精神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在《长城长》中,阎肃以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结构,将长城这一民族图腾解构为“大漠边关的冷月”与“华夏儿女的心房”的双重意象 。三问三答的铺陈,使长城既是地理屏障,更是精神长城——“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的唱词,将历史纵深与当代使命熔于一炉,在时空的对话中完成了对人民军队的礼赞。这种意象的炼金术,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宣传,成为民族精神的审美镜像。</p> <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9日,南山闲人(左)与原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阎肃经典作品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b>二、从胡同叫卖到戏曲声腔的美学升华</b></p><p class="ql-block"> 阎肃深谙“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将传统文化基因注入现代歌词创作。在《故乡是北京》中,他用“同升和的鞋,盛锡福的帽,六必居的酱菜,同仁堂的药”等老字号意象,编织出一幅活色生香的市井图谱 。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既是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情告白,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致敬。正如老舍笔下的北平,闫肃通过日常物事的罗列,在“甜丝丝,脆生生”的京腔京韵中,唤起了所有中国人对“家园”的情感共鸣 。</p><p class="ql-block"> 在音乐形态上,阎肃创造性地将戏曲元素融入现代歌曲。《唱脸谱》中“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的唱段,将京剧脸谱艺术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流行旋律,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这种“戏歌”形式的开创,不仅拓展了歌词的表现空间,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一条让主旋律文艺“接地气、传得开”的创新之路。</p> <p class="ql-block">  《 红梅赞》——2017阎肃经典作品全国公益巡演北京演唱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首场演出时,南山闲人(右)与歌曲《唐僧抒怀》和《晴天月儿明》演唱者迟重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b>三、从铁马秋风到战地黄花的生命诗学</b></p><p class="ql-block"> 阎肃的创作始终坚持“人本位”的艺术立场。在《军营男子汉》中,他以士兵的口吻唱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转化为个体的生命选择 。这种去英雄化的书写,反而凸显了军人牺牲的崇高性——当“失掉不少发财的机会,丢掉许多梦想”的个人得失与“倘若国家没有了我们,那才不可想象”的集体担当形成张力时,人性的光辉便在矛盾中迸发 。</p><p class="ql-block"> 在《雾里看花》中,阎肃将打假主题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的哲学思考。“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呼唤,既是对消费时代乱象的批判,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护 。这种将社会议题转化为普遍人性叩问的手法,使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正如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所言:“这首歌好就好在它有不确定性,不同经历的人都能从中受到启迪。”</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南山闲人和阎肃夫人李文辉女士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b>四、从《江姐》到《敢问路在何方》的精神变奏</b></p><p class="ql-block"> 阎肃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但他拒绝成为政治的传声筒,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参与历史进程。在三年困难时期创作的《江姐》,通过“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红梅精神,为民族注入了坚韧不拔的信念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借《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豪迈,为时代转型提供了精神动力 。这种“贴着时代走,跟着人民行”的创作自觉,使他的作品成为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艺术档案。</p><p class="ql-block"> 在香港回归题材的《我属于中国》中,阎肃以“遥远的星辰”“失收的种子”等意象,将百年沧桑浓缩为血脉相连的情感倾诉 。这种将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记忆的手法,使主旋律创作摆脱了宏大叙事的窠臼,在“星空大地、百年历史”的背景下,完成了对民族命运的深情凝视 。</p><p class="ql-block"> 阎肃的创作实践证明,真正的主旋律文艺可以超越口号的桎梏,在审美自觉中抵达精神的高地。他以红梅、长城、蓝天等意象为舟筏,载着时代精神与民族魂魄在艺术长河中航行;他用京剧唱腔、胡同叫卖、市井百态等文化符号为密码,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镌刻在艺术基因里。正如他在《风花雪月》中所言:“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些被重新诠释的古典意象,既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完美诠释。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才情,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这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境界,终将在历史的淬炼中愈发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