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台

复丁

不怕被人笑话,以前我只听说过浙江有座天台山,却不知道天台山在台州的天台境内,甚至把台州认定为宁波下辖的一个县。直到今年九月上旬,我到了天台,才“恍然大悟”,怀疑自己的地理知识当年也是“体育老师教的”。 <p class="ql-block">  原来天台是浙江省台州市的市辖县,位于浙江省东中部,东接三门县,南邻临海市,西枕磐安县,北连新昌县,东北接壤宁海县,西南濒临仙居县。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既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道教南宗的创立地,还是我国最早产茶的地方之一,被誉为“江南茶源、韩日茶祖”。其实我们这次到天台,主要是来爬天台山观大瀑布的,所以就选择了距离天台山风景区不远的一个酒店,安顿下来。</p> 乘车进入天台县城的时候,我透过车窗不住地看向车外。这些年我到过很多小县城,建设得都很漂亮,有一些县城建设的非常值得品味。天台县城给我的印象也相当的不错,一点儿也不土气,马路的路面干干净净,马路两侧的绿植郁郁葱葱,而高矮不同的楼房错落有致,外延还亮丽。或许不是上下班高峰,行人和车辆都不多,显得非常安静和闲适。我想,如果在这样的小城一呆,怕是清闲得都不愿意走了。在台州工作的阿广,建议我们晚饭前逛逛赭溪老街。我们都是第一次到天台,尤其是我对天台一无所知,那还不是朋友指到哪就跟着逛到哪,主打一个省心,何乐而不为。 一、唐宋风格的赭溪老街<br>  下午四点多,我们来到赭溪老街。走过几座老式宅院后,我们步入雕花门楣的金举人宅。这是一座四面有连廊的四合院,局部还是两层楼。从连廊的架构看,是比较典型的榫卯结构建筑。根据介绍,金举人宅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清武举人金飞龙所建。清道光十二年,金飞龙以武举人入仕,官至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和监察部长),后辞官回乡。他家遇火灾,便在老宅问月楼原址上建新楼,取名“得月楼”。这座清代老宅曾因梁枋腐朽濒临倾颓,前些年修缮过,工匠用古法“偷梁换柱”,将新木与百年老材严丝合缝巧妙拼接,恢复了原样。我发现这里有人使用,可我没有搞清楚究竟在做什么使用。这让我想到,能出“部长级”高官的宅院,风水肯定好哇,现在这样“不清不楚”地用着,浪费了。<br> <p class="ql-block">  金举人宅的门外就是赭溪,赭溪老街建在赭溪两岸。赭溪并不十分宽深,据说是天台的母亲河。河流湍急,水色泛赭,浪花开落,波声潺潺……而河里的岩石,河边的草木,与赭溪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使赭溪极具那种无法言表的诱人魅力。实际上,赭溪老早就以其清澈的溪水和秀美的景色而著称,它是始丰溪的支流,横穿天台老城后,再入始丰溪而流入灵江。‌有说,赭溪的美,在于“碧水丹砂”,在于蜿蜒婀娜,在于丹霞地貌,在于千年不竭。我站在赭溪岸边,静静观望多时,感觉这条赭溪很让人有诗情画意。游来天台老城里,言说美丽是赭溪。潺潺流淌越千年,一波伏下一波起。浪花清澈不染泥,自由自在潜红鱼。画面毕竟天工绘,魅力自有神下笔。</p> 行走在赭溪老街上,我发现赭溪两岸的老街,既不古也不老。溪岸上的建筑都十分的新,而且外观落落大方,估计建完也没有几年。我开始认为这是仿造的日式建筑。学建筑出身的阿刚则告诉我,这是典型的唐宋风格,并说日式建筑才是仿造唐宋建筑。好不尴尬的我,暗自安慰自己,我还蒙对了一半呢。我看赭溪绝对是一条生态走廊,岸上的树木和水边的绿草,十分的葱郁茂盛,生机盎然,给老街带来了十足的活气,也让老街青春灵动了起来。不能不说,从整体上看,水清、岸绿、房美,三者叠加,和合交融,使老街的景观看上去有了自然之风与和谐之美,可以说赭溪绝对是老街景观中的“点睛之笔”。比较而言,在我所见过的一些古镇和老街里那些像河沟一样的河道,赭溪美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赭溪老街的布局被概括为“一坊两街六组团”。其中的“醉唐街”和“雅宋集”,是两大核心商业街区。醉唐街定位为唐代商业文化体验区,通过建筑风格、灯光布局还原唐代坊市情景。有千灯长廊、二十四节气广场等景观和茶馆、酒肆等传统业态,想给人以“一朝步入其中,一街穿越千年”的沉浸式体验。雅宋集作为宋代风情商业区,聚焦宋代市集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这里保留了明清古建筑群,通过临水而建的商铺、茶饮品牌、文艺民宿等业态,着力打造“一半溪水一半画”的诗情画意场景,以便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我们离开赭溪,走进商业街里,看到有康养、餐饮、休闲娱乐、非遗、文创、民宿、酒店等多种业态的店铺,有开门营业的,时不时有面包、咖啡、烤肠等香气飘然而来;也有一些正在装修之中,有进料的工人进出,有敲敲打打的声音传出。据说,眼下已有120多个品牌签约入驻,有二三十家开业运营。可是街面上游客或者说顾客,真不多,显得冷冷清清。</p> 入夜以后,赭溪老街“上演”起大型灯光秀。赭溪两岸灯火辉煌,霓虹闪烁,映天通明,映河晶莹,夜生活闪亮登场了。夜游赭溪老街,打卡“醉唐街”和“雅宋集”,灯光电等完美的组合,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不可思议,也让人体验到了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其美是看不够的。我还想呢,唐宋集市的夜间盛景大概不会如此魅力无限吧。 二、天台山的奇观大瀑布<br>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赶往天台山大瀑布。站在景区前的停车场里,就能看见夹在半山之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当然那不是大瀑布的全貌。据介绍,天台山处在宁波、绍兴、温州、金华四个市的交界地带,西南连接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其由花岗岩构成,多悬岩、峭壁,而且山水秀丽,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众多奇石、幽洞、飞瀑、清泉、古木、名花、珍禽、异兽,被誉为“山水神秀”,是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我们眼前的大瀑布是天台山的瀑布之一。远远观看,它就像镶嵌在青绿如碧的大山上的一块不停变幻着的洁白圣玉,非常的醒目,非常的美丽。<br> <p class="ql-block">  在景区入口前有李白广场,说是景区标志性人文景观。一座唐代诗人李白雕像赫然立于青青的草坪之上,李白眺望远方的神态和身姿,吸引我们走到他的近前。雕像看上去有十多米高,其衣袂上刻有李白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诗句,雕像的背后石墙上则刻有魏晋时孙绰《游天台山赋》。据说,李白广场得名于李白对天台山的多次赋诗赞美,李白的雕像作为景区的文化符号,一方面体现着李白对天台山的向往,另一方面反映着天台山文化的悠久。我驻足在李白雕像前,暗自想李白到底来没来过这里,如果没来过他一定很遗憾吧。</p> <p class="ql-block">  进得景区,直面所见基本就是大瀑布的全景了。在这里看,不近不远的大瀑布依稀似数条银练飘飘洒洒地飞落山下,在山下汇聚成一泓碧绿的湖泊,叫做九龙湖。上有瀑布飘飞,下有湖水碧莹,两者一上一下,色泽相差明显,动静相映成趣。在周边绿树的掩映之下,这处山水的景观十分壮美秀丽,构成了一幅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独特景观。我静静地观看着大瀑布,不免生出感慨。瀑布飞流下长天,一望层叠大水帘。玉液琼浆洒落处,却是晶莹碧湖面。浑然成,美景观,山清水秀万千年。九龙在此非传说,不信潜底仔细看。看介绍得知,大瀑布的总落差达到325米,最宽处约100米,是我国境内最大的瀑布之一。</p> 我们绕湖左行,开始登山赏瀑。没走多远,发现茂密的林丛中有一座木制凉亭。我忘记了凉亭的名字,却对凉亭柱子上的一副对联印象深刻:“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我以前没有读过,一时没能准确理解对联的意思,就坐下来百度。原来这句诗出自范仲淹的《瀑布》,大意是瀑布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的气势是何等的巍然壮观啊,但经过千回百转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能保持原有的清直不污。据近人考证,《瀑布》是范仲淹初入仕途之时所作,面临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他想到的是今后应该如何永保清正廉洁,当个清官、好官而不变坏。真让我自叹不如啊,人家观瀑布而思虑永葆初心,我观瀑布仅感慨其壮美尔。 <p class="ql-block">  在凉亭下,我凭栏而望,大瀑布确实是隐藏在天台山里的人间奇观,但见银花四溅的水流从几百米高的山崖倾泻而下,形成的是梯级瀑布群‌,据说是九级飞瀑。瀑布落水发出的声音,如雷贯耳;落水溅起的水雾,周遭弥漫。我想象,如果在更高更远的地方观望,大瀑布该不会像是一把银光闪闪的宝刀吧,在此劈开了“碧山”。仔细观之,大瀑布的每一级都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极其诱人。有人曾言大瀑布有“龙游三井”之灵动,有“群蛟争壑”之磅礴,我看一点也没错。据介绍,大瀑布给太多的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的灵感,历史上李白、徐霞客等很多名家都曾留下过诗篇游记,故也被赋予“诗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爬山之旅”,是走上一条通向瀑顶的石阶小路,每一阶的高度基本一致,爬起来不十分费力。由于天气越来越炎热,没爬多远,汗水还是滴落下来,浑身湿透了。好在沿途多处有观景台,可供拍照或休息。而九级瀑布的每一级,都可亲水、嬉戏,好不让人快乐。说着我们爬到了水帘洞,这是一个自然景观,而且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深藏文化底蕴的地方。水帘洞的真名叫“修真洞”,“修真”的含义就是修炼真身,脱胎成仙。道教修炼最讲究一个“静”字,而静贯穿了修炼的始终,所以修道者们都喜欢在洞中闭关修炼。大瀑布水帘洞从天然石桥下穿越,约有50米长,洞内湿漉漉的。我就想,不会有人在这里修炼真身,怕是修炼不成而百病缠身了。水帘洞的洞壁上有三处“石窗”,形状各异,那飞瀑倾泻下来的水流如成串成串的珠子,发出令人震撼的声音,从“石窗”前急速飘落,水雾茫茫。不过透过茫茫水雾,看向“石窗”之外,竟然山景朦胧,美不胜收。其实“石窗”之外,正是天台山的著名美景之一的“石梁飞瀑”。</p> <p class="ql-block">  我爬到大瀑布的顶部,感觉浑身力乏,只好坐在观景台凉亭的长凳子上休息,没有追赶已越过大瀑布继续前行的阿明等。我看着宽宽的瀑布,很像似一大块飘飘然的白色纱幔顺山崖铺下,尤显洁白无暇。再看大瀑布周围葱郁茂密的树木,古干如铁,虬枝如钩,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看上去有一些的树龄应该逾越百年了。据说,天台山有一棵世界上最古老、最高、最大的“杜鹃之王”,可惜我没能看见,因为它不在这里而生长在海拔1200米的天台山顶峰。天台山大瀑布高低落差大、瀑面宽,用美丽壮观来形容,实际也略显乏力。尽管有说大瀑布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但我认为绝对值得一看。观瀑今来天台山,岂顾初秋炎热天。亲见大水凌空落,从此不再道遗憾。</p> 三、天台宗的源头国清寺<br>  回到住处吃饭休息后,我们来参观大名鼎鼎的国清寺。国清寺是我们这次“上天台”计划里的最后一站。位于天台山南麓的国清寺,四周五峰环抱,左右两涧萦流,风水好极了。据说该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和日本、韩国天台宗的祖庭,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免费开放。穿过一个十分醒目的白色大牌坊,我们进入景区。景区里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微风清凉,让人愉悦。一路上,导游不停地给我们介绍着国清寺和有关它的故事。<br> <p class="ql-block">  在丰干桥旁,导游指着一块黄色照壁上的“教观总持”四字,问我们其意。没人回答,反正我真不知道。导游讲解,“教观总持”是天台宗佛教思想的精髓,其中教指的是教理教义,也就是理论;“观”指的是观心观法,即天台宗的修持方法“止观”,也就是实践;“教观总持”四字通俗的解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天台宗的立宗之本。我观之听之,顿觉天台宗好厉害啊,这应该是后世的“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等思想的源泉吧?其哲学观点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不是?我认为,是!</p> <p class="ql-block">  导游指着丰干桥讲,这座桥始建于宋代景德三年(1006年),原名五峰双涧桥,因跨越北涧和西涧两条溪流而得名。怎么叫丰干桥了?有记载,在宋代重建该桥时,为纪念国清寺著名唐代高僧丰干而更名。丰干桥为单孔乱石拱桥,采用卵石铺面,两侧有石栏,现存桥体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长约14.4米,宽约3.3米,高约3.9米。其实丰干桥很不起眼,之所以作为景点之一,则它已是国清寺重要地标之一,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名称和历史沿革也体现了天台山丰富的文化底蕴。不管咋说,眼前的丰干桥有200多年的历史,风霜雨雪,沧海桑田,依然存世,绝对有历史价值。</p> 走过丰干桥,迎面又是一大块黄色照壁,上题“隋代古刹”四字,我们有人一眼就看出了 “隋”字里缺“工”。导游说,国清寺为隋炀帝敕建,而其父隋文帝登基前曾被封“随国公”,隋炀帝为避“随“之讳,去掉了”走之“,有说 “辶”部象征着“奔波不稳”,将国号改为“隋”以求长治久安。再说“隋”字里缺“工”,据传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第一次访问我国,欲替其母(信奉天台宗)拜谒国清寺,而正处文革期间的国清寺已被改作工厂。1973年修复时,赵朴初为警示后人铭记这段历史,故题写“隋代古刹”,特意缺“工”,寓意再不要改作工厂。 面迎“隋代古刹”照壁向右转而走,在转角处便是国清寺的正门。正门位于该寺院的南侧,与常规面南而建的寺门不同,是朝东开的,说是寓意“紫气东来”,却不在该寺院中轴线上,后世有人认为这种布局恰恰增添了古刹的独特韵味,这解释多少有一点儿牵强。门匾上书“国清讲寺”四字,红底金字,落落大方,两侧对联为“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反映国清寺有着悠久历史。可是匾额多出来一个“讲”字,何也?导游解释,“讲”字说明该寺是以讲经说法为主的寺院,重佛学研究,区别于重修禅的“禅寺”和重清规戒律的“律寺”。国清寺的天王殿,竟叫雨花殿,非同一般吧?传说,佛祖说法讲到精妙之处,天降众花,满空而下。想想,佛界也该有些“浪漫”的事。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国清寺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九开间。匾额竖写,以表明国清寺是皇家敕造。大雄宝殿前,古木参天,香炉鹤立,信徒虔诚,香气袅袅。我们恭敬入殿,合掌而拜。大雄宝殿正中的莲花宝座上,端坐着释迦牟尼佛,青铜塑像,外贴真金,明代所铸;佛祖两旁侍立着佛祖两大弟子,即记忆超群的“头陀第一”阿难和擅长修禅的“多闻第一”迦叶;莲花宝座下还有一尊精美无比的玉佛,与我过去所见造像截然不同之处,是一张娃娃脸;左右两壁分坐着元代用金丝楠木雕成的十八罗汉,造型生动,雕刻精细;左侧罗汉的尽头是普贤,坐于六牙白象上,神情慈悲,法相庄严;右侧罗汉的尽头是文殊,骑在青狮脊背,手持如意,慧泽众生;释迦牟尼背后是“慈航普渡”大型壁塑,山下波涛汹涌,山上重峦叠嶂,慈悲为怀的观音手倾净瓶,脚踏巨鳌,衣袂飘拂,神态潇洒。据说,上述诸佛诸菩萨诸罗汉以及院内香炉等等,几乎都是修复时从北京故宫“请”来的,原有的都被“破四旧”了。不过现存的建筑,多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  寺内有一株青梅,自寺院修建以来一直生存,称隋梅,已证实树龄超1400年,是国内最古老的梅树之一。游罢国清寺,我感想颇多,不赘述了。皇恩敕建为礼佛,自隋而成千年多。闻名世间国清寺,宝物不尽非传说。老梅春秋自开落,天台一宗结硕果。凡夫俗子欲脱难,众生普渡依佛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