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九月出差天津,在公司职工书屋里看到这本书,薄薄的一本,台湾主持人蔡康永写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借回宾馆翻看,第二天临走前又还回去。印象中自己多年前应该看过他写的《好好说话》,虽然讲的什么全然忘了,但似乎自己现在讲话中或写文章时会注意尽量少用“我”来开头,这个习惯应该就是从这本书中学到。基于这样良好的开端,这本书,自然可给人启发的地方也很多。</h1> <h1> 或者这么说吧,你说怎样的话,就代表了你是怎样的人。这本书,看似是讲如何妥当地表达意愿,愉快沟通,实质,讲的还是如何做人——要做一个不断修正自己思维和行为的人。所以,作者在一开篇的序言也说了为何要“好好说话”的原因,简而言之,你知道说话就是为了和别人好好相处,而和别人好好相处,你才会过得好。也就是说,最终获益的,还是自己。<br></h1><h1> “大概只有幼儿园里为了抢玩具而打闹的幼童,可以不害羞地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心态。<font color="#ed2308">除了幼童之外,大多数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领悟到一件事:我们人类当然是自私的,当然都希望自己过得好。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也愿意别人好,因为别人好,我们自己才有更多机会过得更好。</font>”因为,所有卖东西给我们的商人都希望我们有钱,我们如果很穷,哪有钱买他们的东西?所有的餐厅都希望我们健康有胃口,我们没胃口,哪还会去餐厅?确实,世间许多道理,都是如此。</h1> <h1> 然后说到作者的一些切入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很特别。<br> 在《请从说话方面开始照镜子》这一篇中很生动地以照镜子举例。“人类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好几次,却可能好几年都不会听一次自己讲话的声音和内容。这是一件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想来却不可思议的事。”“很多人照镜子时,连一根头发翘起来都会马上梳好;牙齿上沾了一些菜渣,立刻被爱漂亮的人视为值得崩溃的大事。”而且人类还会为了外貌,美容护理,各种不亦乐乎。但是反观说话呢?大部分人根本不照镜子,不检查自己在说话方面有没有沾菜渣……</h1> <h1> 最绝的是,作者指出,虽然我们仔细打扮整齐了出门去,但也未必有人盯着我们看。就像有不少女生都反映她们往往换了发型好几天,同学或同事才注意到。可是只要我们开口说话,不管是点菜还是投诉、上台做报告还是私下聊天,那可都是一定有人在听的。<font color="#ed2308">也就是说,我们的外表,当下未必有观众,但我们的说话,当下却一定有听众的。</font>未必有人看的外表,我们如此重视,而必定有人在听的说话,我们却不加修饰、很少检点,只凭着与生俱来的本能,加上成长过程的习惯,就这么一路说过来了。<br> 想一想,是不是说的挺符合现实生活的?</h1> <h1> 只有认同了作者这一点,那么,书中接下来章节中讲到的无论是拒绝时尽量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也好,忍住唠叨只将重要的话用最高等级的形式表现也罢——在学习这些讲话技巧时,才不会为了技巧而学习。因为,万般算计都不如本身一颗真诚的心,只有读者真正认同别人好,才能让自己也好这个前提,才会合理地去运用这些讲话技巧,而不是陷于过于功利的目的。<font color="#ed2308">要知道,一个人真诚不真诚,让对方信任不信任,有时候也不是靠说话技巧决定的,还是靠人品来做基础保证的。</font></h1><h1> 总而言之,这本2014年8月第一版,到2018年6月第10次印刷,再到现在估计已不会在书店看到出售的书,带给我的是人在出差途中的惊喜。</h1><h1> 学无止境呀。</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蔡康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到2018年6月第10次印刷]</span></p><p class="ql-block">备注:插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