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风在九牧

蘓蘇

<p class="ql-block">文 蘓蘇</p><p class="ql-block">拍照 蘓蘇</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宁静</p> 郭风纪念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散文‖郭风在九牧</span></p><p class="ql-block">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我随家人从福州返乡度假,中秋月圆寄相思,国庆欢腾暖人心,是一次欢聚之旅。</p><p class="ql-block">按照往常,此时的家乡浦城该是丹桂飘香满城的日子,可见沿街两旁的丹桂树下着“桂花雨”,可闻到环城河两旁的丹桂树氤氲的丹桂花香,可观赏到郊外“丹桂王”的风采。可气象一反常态,连日来晴热高温,天地间洒满白炽焰光,毫无秋日凉爽之意。你看柏油路被烈日晒得软软的像在冒烟,你听蝉声断断续续地呻吟着,还有不知谁家的狗儿,在树荫下伸出红舌,喘着粗气,肚子一鼓一鼓懒洋洋地趴着不动……俗话说得好:“这秋老虎,比三伏天还毒。”</p><p class="ql-block">基于酷热天气,我只好白天宅在家里,凉扇微风,煮茶养生,读书观鱼,静待木樨花开。书架上冰心文学创始人王炳根老先生2019年7月选编的《郭风笔下的浦城》一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本书是浦城三和印刷厂印制的,当时九牧镇作为“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发给我的。</p><p class="ql-block">《郭风笔下的浦城》分为:前言/郭风与浦城(王炳根);第一辑/散文、散文诗(郭风);第二辑/童话及其他(郭风);第三辑/浦城日记(郭风)。</p><p class="ql-block">我认真地拜读了此书,特别是王炳根老先生的前言(郭风与浦城)部分,让我进一步认识了郭风先生。这本书详细介绍20世纪70年代初期近两年的时间,郭风先生在九牧杉坊村工作、生活与创作的经历。也是我把此篇散文题目拟为“郭风在九牧〞的原因。</p><p class="ql-block">《郭风笔下的浦城》一书中,浦城九牧杉坊村是郭风先生生命旅程中颇为重要的驿站。从郭风先生的散文(诗)、童话和日记中,可以了解到郭风先生创作的鲜明特点——对自然美的歌颂和坚持用童真的视角观察世界,也可以从中领悟到郭风先生对于苦难的态度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作为在九牧就职15年的我来说,觉得有必要花点时间和笔墨来记述郭风先生在九牧工作、生活与创作的丰富经历,以展示这位著名作家高尚的情操,以弘扬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郭风先生简介:郭风(1918-2010),福建莆田人,回族,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散文诗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他曾在浦城县九牧镇杉坊村工作近两年时间,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代表作品《松坊溪的冬天》《搭船的鸟》等入选中小学生教材。</p><p class="ql-block">九牧镇杉坊村简介:杉坊村位于205国道之渔梁岭北,距县城约32公里,距九牧约5公里。辖上杉坊、下杉坊、高岭头、鸡脚粟坪、煤山、半岭场、后门垅、渔梁岭头、下岭头、周塘坞、山后、小安园、前山、乌阴桥、南甫园等15个自然村,辖区面积13.67平方公里。据传北宋年间,杨家将一部在这里安营扎寨,训兵习武,至今尚有“跑马坵”、“旗杆下”等遗迹。杉坊村因地处渔梁岭垭口,冬季气候寒冷,冬雪尤大,自古就有“没衣没裳,莫到杉坊渔梁”之说。</p><p class="ql-block">王炳根老先生在他的《山中叶笛》一文中是这样描述郭风先生在九牧工作、生活与创作的历程:</p><p class="ql-block">“1970年11月至1972年9月,郭风作为福建省文联的下放干部,在这里(杉坊村)劳动、生活了将近两年。一年四季,春播、双抢、秋收、冬闲,他都作为普通社员参与其中。郭风自小在莆田城关长大,以后成为记者、教师、编辑与作家,基本没有干过农活,浦城的生产劳动,对年过半百的郭风来说,既是一道‘劳其筋骨’的难关,也有一种‘苦其心志’的体验。九牧的乡民以朴素的感情接纳了郭风,表现出了对文化人的照顾与尊重,令他感动。”</p><p class="ql-block">“回到省城后,郭风继续文学的编辑与创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的春天催生了郭风关于下放山村的创作。他将下放居住的‘杉坊村’稍改一字,于是,文学中的‘松坊村’系列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松坊溪的冬天》《夜霜》《你是普通的花》《我们村里的孙悟空》等不同形式的散文、散文诗、童话故事等,涌到了读者面前。1959年,郭风以明丽的《叶笛》发出了他的文学之音,那是兴化平原上的叶笛,欢快而炽热,时隔20年后的松坊村的作品(即1979年至1980年两年间,郭风在全国主要报刊上连续而大量地发表这一类散文诗,在处于反思与抚摸伤痕的文坛上,在刚刚出现新绿的大地上,吹奏着他那带有夜色与霜重的“山中叶笛”。),则似从山中吹响的叶笛,作者将苦难上升为诗,山中叶笛不再仅是欢快,有了深沉和忧郁。这个创作风格的变化、美学境界的升华,将郭风的创作推上了一个高峰。可以说,没有浦城这段刻骨铭心的生活,便没有郭风晚年如此巨大的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在散文与散文诗中,郭风将杉坊这个普通的山村,上升到美学的境界,文学中的松坊与生活中的杉坊,虽然有别,但也正是有生活中的‘杉坊’,才成就了文学中的‘松坊’,没有山村的杉坊也就没有文学的松坊。”</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村’与‘松坊’一样,即源自杉坊,文学中需要回避具体的地名与人名,以免节外生枝,童话中更是如此,以‘我们村’来展开故事,带来了描写的自由。下放浦城,郭风的一双儿女,本身就有故事,于是,作家在童话中,将两个孩子推到了前台,以他们的视角方式与语言方式,叙述和展开故事,使得童话具有童趣。”</p><p class="ql-block">在郭风先生下放九牧最为艰难的年代,他以“山中叶笛”吹响的散文、散文诗及童话等优秀作品,体现了郭风先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家国情怀。在他的作品里,郭风先生拋开了生活的苦难与恩怨,以细腻的笔触尽情地赞美大自然,以他的童真视角观察世界,同时他的作品又充满了诗情画意。下面摘录几段郭风先生的散文(诗)与童话文章,供众友欣赏:</p><p class="ql-block">“那是在我旅居于一个小山村的年月里,在我居屋后面的山坡上,在羊齿类植物丛生的草间,那年夏天忽地开放许多百合花;它们像雪一般洁白、端庄。呵,为什么至今在我的心中有时还会流过一阵喜悦?会想起那天在山坡的晨光中,不经意间望见一朵一朵正在开放的百合花时,那一刹那间的欢乐和慰藉?……”</p><p class="ql-block">“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好像溪中生出好多白色的大蘑菇了。雪降落在松坊溪的石桥上。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飞起来的种子般的雪,纷纷落在石桥上。桥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p><p class="ql-block">“夜已经很深了。我沿着溪边的小径,要走回到村里去。当我走到村前的石桥上时,我忽地望见辽远的天空中,好像就从北冕星座和大熊星座之间,有一阵排成一字形的雁群,接着又有一阵排成人字形的雁群正在飞行过来;我不觉站在桥上,望着它们。我看到它们镇定地、从容地,在月光下飞行在自己的征程上。一刻间内,我的心好像深深地受到鼓舞,我的心中不觉深深地有所思考起来了。当我走回到村里时,我在月光下站了一会,忽地看到石桥、草地和溪边的赤裸的梅树、乌桕树上,都已凝结着浓重的白霜。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夜晚,下霜了。”</p><p class="ql-block">“记得在杉坊时,我有时感到某些小山兽能察人意,能与人亲近;有些小山兽,对人则永远保持距离,永远对人保持警惕。〞</p><p class="ql-block">“听我的爸爸说,因为他把《西游记》和《安徒生童话全集》一起放在桌上,所以,当我去睡觉的时候,孙悟空便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叩《安徒生童话全集》的书皮封面,叫醒哈尔马,或叫醒安徒生童话中的铜猪、玫瑰花或是小锡兵,和他们玩耍,交了朋友。……听爸爸说,那天晚上,孙悟空首先带哈尔马来看村里的这座水磨坊。……”</p><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节,我们到高山坡的竹林里,为红军坟扫墓,看到四只美丽的白鹇鸟了。”</p><p class="ql-block">2019年初,九牧镇为了纪念郭风先生,以提升文化战略发展的高度,规划要建设一座郭风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杉坊村春满园基地,是一座类似郭风先生当年居住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在冰心文学创始人和《郭风全集》的主编王炳根老先生等有关专家学者以及郭风先生家人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郭风纪念馆”顺利建成,纪念馆碑文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敬题。</p><p class="ql-block">展馆不大的空间里,郭风先生的头部雕塑,给人以深邃、渊博之感。馆内展示郭风先生当年下放在九牧杉坊村工作、生活与创作的有关文字、照片,以及郭风先生的生平、文具、文集、手稿、办公桌等。从散文(诗)到童话,每一篇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郭风先生的文学魅力与温度。</p><p class="ql-block">王炳根老先生曾到建设现场参观并提出建议,要让郭风的文字“活”起来,纪念馆内容由室内拓展至室外,与大自然交融,将郭风作品中描写杉坊乃至其他地方的植物,如蒲公英、雏菊、牵牛花等,在空坪中进行园艺设计,将相应节选的文字镌刻在石碑上,户外小溪上安装水车或是建水磨坊,让郭风的作品从纸面上立起来,实现具象化和场景化。</p><p class="ql-block">如今馆外的松坊溪,溪水清澈见底,鱼儿翔游,溪中架起了水车,在溪水的岸边,将名篇《松坊溪的冬天》以方块石一字字篆刻,铺立于溪水之上,馆前遍植有关花木。沿松坊溪亲水栈道漫步,仿佛踏入郭风先生散文(诗)、童话中梦幻般的意境,又充满着诗情画意。一旁的仙草园(露营基地),则是休闲、亲子、品茗的好去处。纪念馆周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溪水潺潺,让人感受到乡村宁静、质朴的生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28日,郭风纪念馆正式开馆。王炳根老先生和郭风先生的家人应邀参加了开馆仪式,王炳根老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在致辞中这样说:“这是一座很小的纪念馆,又是一座很大的纪念馆,郭风的文学精神不仅陈列在室内,同时延伸到了室外的大自然之中;这是一座建在闽北山村的纪念馆,又是一座面向全省以至全国的纪念馆;这是一座独立的作家纪念馆,又可以打造成一座以人物纪念馆为名片的教学与旅游基地,为振兴乡村助上一臂之力。”</p><p class="ql-block">九牧镇将把“郭风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并借力纪念馆的人文效应,创新九牧旅游产业品牌以提升九牧的知名度,同时结合春满园的采摘基地,把九牧打造成宜居、宜游、宜研、宜业、宜养的康养风水宝地,促进休闲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我作为九牧的一员,能为九牧有著名作家郭风的曾经驻村而感到自豪,更感到骄傲,同时也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和见证“郭风纪念馆”的建设落成。“郭风纪念馆”不仅是郭风先生在九牧勤奋工作,快乐生活,不断创作的一个时代的缩影,还是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传承,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能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由于笔者有限的精力,有限的视角,水平的有限,文章中的观点也不一定准确,不足之处,敬请众友批评指正!</p> 美术馆 郭风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