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摩故里·硖石水上迎灯!

阿了凡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浙江海宁,中秋月夜下的南关厢洛塘河畔,满河灯火与一轮圆月交相辉映,岸边人潮举着手机定格这人间盛景,仿佛把古今的浪漫都揉进了这一夜的水乡风情里。我站在石桥上,看月光如银,洒在缓缓流淌的河面上,灯影浮动,像无数颗心在水里轻轻跳动。这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老街的青石板、飞檐翘角的屋舍,都浸在一种温柔的旧梦里。</p> <p class="ql-block">  河的两岸,古建筑在灯火映照下泛着暖黄的光,像是从泛黄的线装书里走出来的景致。灯笼一串串挂起,顺着屋檐蜿蜒而去,映得河水也染上了橙红。游船缓缓划过,船头一盏灯,船尾一缕影,载着笑语穿行在光影之间。岸边的人们三三两两,有的倚栏而望,有的踮脚拍照,手机屏幕亮成一片星河,仿佛要把整条河的温柔都装进掌心。</p> <p class="ql-block">  沿着河岸慢慢走,远处现代高楼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玻璃幕墙映着河灯,竟也不显得突兀。新与旧在这片水域奇妙地共存,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屋的雕花窗棂下,年轻人举着奶茶拍照,笑声清脆;而河对岸,一位老人坐在小凳上,摇着蒲扇,静静望着水面。他不拍,也不语,却像是把整个中秋都看进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  河面上,灯笼随波轻荡,像是被月光唤醒的萤火,一盏一盏,漂向远方。有人放灯祈愿,轻声低语,随水而去的愿望,不知会停在哪一湾回流。月亮高悬,清辉洒落,照着两岸的屋檐,也照着每一张仰起的脸。这一刻,喧嚣与宁静奇妙地交融,热闹中藏着静谧,静谧里又涌动着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明月如盘,悬在南关厢的上空,河面成了它的镜像,灯笼的光点在其中轻轻摇晃。古建筑的倒影被水揉碎,又随波聚拢,像一首未写完的诗。人们举起手机,镜头对准的不只是风景,更是心中那份对团圆的执念。有人轻声说:“这不就是小时候的中秋吗?”我笑了,是啊,哪怕城市变了模样,这一夜的灯、月、河,依旧能把人拉回记忆最柔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整条洛塘河仿佛被节日点亮,灯光如织,人潮如流。游船穿梭,笛声轻扬,岸边的小摊飘来糖画与桂花糕的甜香。孩子们提着兔子灯奔跑,笑声撞碎了水中的月影。远处高楼的霓虹与近处的灯笼交相辉映,竟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天上。中秋的热闹,就该是这样——有光,有声,有温度,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夜愈深,月愈明。天空如墨,月亮却亮得惊人,像一枚被时光打磨千年的玉璧。两岸灯火依旧璀璨,却不再喧闹,反而多了一份沉静。河水静静流淌,映着月与灯,像一条通往旧梦的路。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说“月是故乡明”——不是月亮变了,是这一方水土,把月光酿成了乡愁。</p> <p class="ql-block">  突然,孔明灯升空,激光束如蓝色琴弦,划破夜幕。岸边爆发出欢呼,孩子们跳起来拍手,情侣们相拥仰望。这一刻,科技与传统在空中交汇,像是为中秋献上的一曲现代颂歌。而河中的灯笼依旧静静漂着,仿佛在说: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有些美,始终如初。</p> <p class="ql-block">  孔明灯飘走了,余光还在河面跳跃。蓝色光束缓缓扫过天空,像在书写某种无声的祝福。灯笼依旧浮在水上,一盏接一盏,连成一条光的河。人们渐渐散去,脚步却放得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夜的美。我站在桥头,看最后一艘游船远去,船尾划开的水纹,一圈圈荡向月心。</p> <p class="ql-block">  河灯依旧亮着,水波将灯光揉成斑斓的绸缎,远处的建筑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桥上还有三两游人,倚栏而立,不说话,只是静静看着。这夜的洛塘河,美得不像人间,却又处处是人间——是团圆的期盼,是行走的思念,是灯火里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河中央的水上舞台亮起红灯笼与白光带,几位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轻舞水袖,笛声悠扬。一曲《春江花月夜》随风飘来,词未尽,意已远。舞台虽小,却像一座文化的渡口,载着千年诗意,驶向今夜的我们。灯光映在水面,随旋律轻轻晃动,仿佛连河水,也在跟着吟唱。</p> <p class="ql-block">  一艘灯光船缓缓驶过,船身缠绕着暖色灯带,像从童话里游出的鱼。河岸的树影婆娑,灯光与月光在叶隙间跳跃。有人轻声说:“这船,像不像载着中秋的梦?”我点头——是啊,梦在水上,灯在心里,而月,始终高悬,照着归途,也照着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