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晴间阴。时值中秋节,重游海龙屯。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在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千米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海龙屯占地1.59平方千米,屯顶平阔,居群山之巅,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仅东南面一条小道通往山顶。</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天梯</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午近9时入景区,等观光车进山,近10时到达后山(西山)顶,一路下行,游览九关和新王宫遗址,到达山下观光车站,已是中午12时许,景区游览2小时左右。</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站</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游海龙屯时,旅游设施不全,上山下山全靠脚力,原滋原味。经过多年的景点打造,交通便利了很多,有了完善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摆渡车可直达后山顶,游客可自上而下游览整个九道关隘和王宫遗址,省了不少体力。也可自下而上游览,只是爬山付出的体力大了许多,花的时间更长,至少多一倍时间。山下有配套的餐饮和民宿服务,供游客选用。</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p> <p class="ql-block">1982年,海龙屯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海龙屯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2015年7月4日,海龙屯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5年7月3日,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申遗成功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遵义市汇川区海龙屯景区举行。</p> <p class="ql-block">后山景色</p> <p class="ql-block">铜柱关</p> <p class="ql-block">铜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南侧,是海龙屯古城墙防御体系中由东南方向进入屯堡的第一道关卡。该关隘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明万历年间随杨氏土司政权军事需求进行加固重建 ,与铁柱关形成犄角之势构成双重防线,两关相距200米。现存遗迹包含高6.68米的青石城墙、半圆形拱券门洞及宋代城墙剖面展示区,2015年作为海龙屯土司遗址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铁柱关</p> <p class="ql-block">铁柱关位于屯东山腰北侧,坐南朝北,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进屯北大门第一道关隘。与位于屯南的铜柱关互为犄角,意为铜墙铁壁。该关隘由播州土司杨应龙于1593年扩建龙岩囤时建造,关外设吊桥控制上山通道。作为登屯北大门,其与铜柱关之间以400米石墙相连形成犄角之势,扼守三十六步天梯前哨,所有进屯人马需经"歇马台"检验通行凭证。</p> <p class="ql-block">登屯古道</p> <p class="ql-block">东部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歇马台</p> <p class="ql-block">天梯</p> <p class="ql-block">天梯古称“三十六步”,位于屯东北山腰,下接歇马台,上联飞虎关,是古屯代表性建筑。长51.5米,坡度30度,通宽4.3米,中间踏步宽2.7米,步高0.5米,两侧护墙各宽0.8米。 整个天梯建在陡峭的山梁上,是上下海龙屯的必经通道。</p> <p class="ql-block">飞虎关</p> <p class="ql-block">飞虎关又名吊桥关,建于屯东侧山体中部,坐西南向东北,前接三十六步天梯,后为龙虎大道,直达飞龙关。该关隘始建于南宋,明代播州土司杨应龙加固重建,是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屯前六关之一,飞虎关与铜柱关、铁柱关等共同构成立体防御体系,现存城门洞、踏步均直接凿刻于绝壁之上,关下设有深8米的壕沟与三十六步天梯相连。其建筑特征包括高6.6米、面阔10.3米的整体岩凿结构,展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p> <p class="ql-block">飞龙关</p> <p class="ql-block">飞龙关修建于海龙屯屯顶东北角凸起的绝壁之上,座南面北,入关即进入屯内。飞龙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为海龙屯遗址九大关隘之一,是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第一道防御关隘 。它保存了明末平播之役战争废墟状态,关内巨石散落,西北角一孤柱矗立,尽显历史沧桑。关前是很陡的斜坡,左临高石坎,右临杀人沟悬崖,关口险要。该关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三券拱相套,平面呈“4”字形,基础从崖面以下6米深处起砌。关隘前后设巨大城门,顶部有三座大拱及两道月亮门,门额“飞龙关”三字系明代播州土司杨应龙题写。</p> <p class="ql-block">镂空石窗</p> <p class="ql-block">朝天关</p> <p class="ql-block">朝天关位于屯上缓坡沟谷地带,前临深沟,筑两级转角露台,坐西向东布局,寓意“紫气东来”。该关始建于南宋时期,为海龙囤东大门重要关隘,明代播州土司杨应龙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加固重建。现存城门残高9.8米、进深6米,匾额“朝天关”三字为杨应龙亲题 。关城采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结构,向下连接瞭望四角亭,向上衔接飞凤关遗址,并与高达14米的石城墙共同构成封闭的独立城堡式防御体系 。其阶梯式瓮城残壁及褒忠祠遗迹,被推断为屯前军事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转山军事阁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飞凤关</p> <p class="ql-block">飞凤关又称五凤楼,坐南朝北,与朝天关紧邻,位于屯东至高点。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明代加固重建,以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该关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关顶建有城楼,现存柱础及局部砖墁地面,是屯东最后一道关隘,与飞龙关、朝天关形成高低相属的防御体系。关内保留两进院落,正前设双门及台阶,民间称“五凤楼”,形制特殊且为海龙屯唯一带院落的关口。</p> <p class="ql-block">作为海龙屯九关之一,飞凤关属屯前六关体系,明代加固重建后成为杨氏土司军事防御体系组成部分。2015年随海龙屯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续实施飞凤关保护工程等修缮项目,推进遗址整体保护。现存遗迹包括城门及围合石墙,见证明代平播之役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窑址</p> <p class="ql-block">新王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新王宫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龙岩山东麓、湘江上游,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是宋、元、明时期播州杨氏土司政权的军事防御与行政中心。遗址占地约1.59平方公里,现存环囤城墙周长约6公里。1600年明军平定杨应龙叛乱后遭焚毁,标志着播州土司制度终结。</p> <p class="ql-block">海潮寺</p> <p class="ql-block">该遗址2015年7月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老王宫”和“新王宫”两组建筑群面积均达2万平方米,构成“横三纵三”布局体系,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城堡与宫殿复合遗址,展现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三位一体的土司遗存特征。</p> <p class="ql-block">土城墙</p> <p class="ql-block">宋代门道</p> <p class="ql-block">万安关</p> <p class="ql-block">万安关是由西路入屯的最后防线,坐东北向西南,是明代播州土司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关隘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明万历年间杨应龙扩建后形成完整的屯后防御体系。作为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的核心要塞,其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城门,残高5.58米,面阔9.65米,进深5.88米,现存"安关"二字匾额遗迹。该关设有吊桥防御设施,与西侧城墙构成闭合的"月城"防御体系,南侧城墙最高处达8.6米,两端设墩台加强防御功能。2015年随海龙屯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海龙屯景区核心游览节点。</p> <p class="ql-block">二道关</p> <p class="ql-block">二道关为海龙屯西面第二道关口,位于后关东侧,坐东南面西北,与后关合围形成土城,与头道关共同构成双重瓮城防御格局,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p> <p class="ql-block">头道关</p> <p class="ql-block">头道关又名“西关”,位于海龙屯景区最西端,坐东南面西北,是屯后防御体系中西路第一道关口,两侧城墙为土质城墙,史称“土墙”。该关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明代万历年间平播之役前经播州杨氏土司加固重建,采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工艺,形成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结构,现存城门残高4米、面阔13.2米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