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寻根记

半山居士

<p class="ql-block">惠来寻根记:</p><p class="ql-block"> 一场叩问心灵的真善美之旅</p><p class="ql-block"> 作者: 黄彬瑛</p><p class="ql-block"> 归乡的念头曾在心底反复盘桓,直到好友一句轻语点醒迷局:“若有想去做的事,便随心前往——是赴一餐之约,是回一方故土,亦是寻一段闲趣。意义由你定义,世界自会为你铺展。”这番话如清风拂雾,让我猛然记起国庆首日待办清单上的首项:读懂惠来。于是不再迟疑,携着明朗心意,我们踏上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故乡溯源之旅。</p><p class="ql-block"> 初抵故土:舌尖藏智慧,暖意漫心间</p><p class="ql-block"> 清晨七点启程,一路坦途,不到四小时便抵达惠来。海林哥早已从揭阳专程赶来,引我们至洋美村牌坊旁的大排档,赴一场地道海鲜之约。</p><p class="ql-block"> 席间闲谈,他的话语如清泉润心。夹起一筷葱头递来,他温和道:“平日不爱吃的,更该尝几口。人身如田,需各类养分滋养方能平衡。”这与我惯常“顺人喜好”的待客之道截然不同,却藏着引导人拓宽生活边界的通透。餐至尾声,他将盘中余鱼分与众人,轻声解释:“我点菜,总求分量恰好,不浪费分毫。”话锋一转,又提及办公室的习惯:“就连每日装的水,也必定在下班前饮尽。”末了,他笑眼弯弯补充:“食物难得,当惜之念之。”句句朴实,却满含生活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用餐时,数通邀约电话接连响起,他都一一婉拒:“今日要好好陪远道而来的朋友走走。”这份全然的专注,让旅程伊始便浸满了暖意。</p><p class="ql-block"> 书香浸润:葵阳藏雅韵,一院揽清欢</p><p class="ql-block"> 餐罢,海林哥问起去处,我脱口而出:“想去看看中大惠来校友会捐建的葵阳书院。”</p><p class="ql-block"> 行至书院门前,他取出身份证轻刷,“嘀”的一声,门扉应声而开。这般便捷,让久居广州的我们倍感久违的信任与自在——在都市,进图书馆需预约、扫码、安检,层层繁琐;而故乡这“一刷即入”的简单,恰似童话里的“芝麻开门”,以质朴的信任,让归家的第一步便满是舒心。</p><p class="ql-block"> 书院隐于葵阳公园,门外是喧嚣的商业街,门内却是一方静谧书香世界。拾级而上,“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意境悄然漫溢。这座一层传统建筑里,三角形拱顶下,自动借书机与移动还书车静静伫立;书架高及屋顶,分类齐整的书籍如待掘的宝藏。木制台阶上,有学子累了便躺着小憩,也有母女席地而坐、潜心阅读。每个人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那份专注与安然格外动人——或许书中某句话,正此刻点亮某个迷茫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书院二十四小时不打烊,日夜不息地为渴望知识的人守护着这方宁静栖息地,让书香成为这片土地最绵长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禅意流转:古寺藏禅心,甘泉润善念</p><p class="ql-block"> 离开书院,我们前往好友力荐的永福禅寺。尚未进门,全木结构的建筑便让我们连连惊叹——东哥曾说“此寺极美”,亲见方知所言非虚。原木的温润肌理,佛雕的庄严神态,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极致的匠心。我忽然读懂,为何古今宗教场所皆求艺术之美:那份恢宏与精致,自带无法言说的感召力,能让人油然而生崇敬,唤醒心底的善意。</p><p class="ql-block"> 前往靖海古城途中,车过我的家乡周田镇。镇口“丰彩周田”的牌匾下,竹篱上“周遭皆山,劈山为田”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海林哥打趣考我镇名由来,我却一时语塞。他便缓缓讲起周田将军开山辟田的传说,还提及镇里有一眼“神泉”,泉水甘甜,滋养千亩良田。这话勾起我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家中厅井里,也有一口自打的井,井水常年清冽甘甜,是童年最难忘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机缘之下,我们决定绕路去甘泉禅寺。这座始建于宋代、历经八百年风雨的古寺,三面环山,清幽得恍若世外桃源。寺院后院,两块奇石最是引人驻足:左侧原石上,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山间清泉正从瓶口绵绵不绝倾泻入下方莲池,尽显慈悲柔和;右侧巨石上,达摩祖师静立远眺,下方东哥所书“西来东渡”四字苍劲有力,默默诉说着佛法东传的千古佳话。一柔一刚,一慈一严,恰是“甘泉禅寺”最生动的注解——既是大自然的甘泉流淌,更是佛法滋养心灵的甘露普施。</p><p class="ql-block"> 正要辞别时,身着蓝袍布衣的法藏法师大步迎了上来。听闻我们远道而来,他特意引我们至方丈茶室,亲手斟上清茶,又取出一册厚重的《甘泉禅寺书画集》。指尖拂过书页,他温润讲述古刹的前世今生,也让我们细细欣赏东哥邀集全国书画名家为寺院创作的百余幅作品。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得知,眼前这座寺庙是仿南华寺规制重建,而法藏法师受南华寺传正大师托付,在此修寺弘法,一守便是十余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临别时,大师取出三串佛珠,亲手为我们戴上。回望山门,法师仍静立原地目送,身影在晨光中愈发清朗。这一刻我忽然懂得:法藏法师十余年的坚守,东哥数十载对家乡的护持,都如这甘泉一般,静静流淌,默默滋养,让这片土地上的善与美,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古城明月:岁月留回响,相聚暖人心</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如约抵达靖海古城。天空澄澈如洗,云朵疏朗自在,地主阿福师弟早已在城墙下等候。漫步古城墙,内侧是覆着沧桑的旧瓦,外侧是潺潺流淌的溪水;带着海水咸鲜的风轻拂面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鲜活在此刻交织,生出难以言喻的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当晚,海林哥在芦园海景餐厅设宴。窗外,海浪轻拍礁石,奏响自然的乐章;窗内,十几位从广州、汕头、揭阳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聚一堂,老老少少笑声不断。我们品尝着大海馈赠的鲜美海产,畅谈生活趣事,一路的疲惫在这温暖的相聚中悄然消散。</p><p class="ql-block"> 宴罢,阿福师弟送我回海滨度假村。躺在床上,听着阵阵涛声入眠,连梦境都浸着海风的清甜。</p><p class="ql-block"> 故土情深:寻根见初心,归程载暖意</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们迎着晨曦驻足客鸟尾海滩,看朝阳洒在海面,波光粼粼;随后又至金海湾,脱鞋踏浪,任海水漫过脚踝,笑声随浪花一同起落。接着在惠来县城寻味:一碗益母草汤暖胃,一碗橄榄面清香,一碟肠粉香浓,每一口都是故乡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看望父母与亲友时,一碗甜汤入口,甜意从舌尖漫至心底。返程前,我们采购了满满一车乡土特产——是绿豆饼的酥香,是鱼丸的弹嫩,也是对故乡的眷恋。历经六个多小时车程返回广州,这场充实的“特种兵”之旅,终于画上圆满句点。</p><p class="ql-block"> 回望这趟旅程,因海林哥、阿福师弟等亲友的一路向导、悉心安排而顺畅;因好友相伴、畅聊人生而温馨。有美景入眼,有文化入心,有美食入口,有故事入耳,这份感动在心底汇聚成暖流,久久不散。</p><p class="ql-block"> 旅途回响:根深方叶茂,心定自向阳</p><p class="ql-block"> 我生于周田,七岁便随家人到广州读书,此后求学、工作、生活皆在此地,回乡的次数屈指可数。对于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我总说不出太多;就连家乡话,也说得半生不熟。心底常萦绕着一种“两头不着边”的漂泊感——每当有人问起籍贯,我总要解释:“我是惠来人,却在广州长大。”</p><p class="ql-block"> 直到这次归来,越深入了解,便越深爱这片土地。这里的海,开阔得能容下所有心事;这里的海产,鲜美得藏着大海的馈赠;这里的人,真诚乐观、善良朴实,总以勤恳书写生活。更让我触动的是,那些在外打拼成功的乡亲,从未忘记回馈桑梓——或捐建书院,或修缮古寺,或助力家乡产业,每一位校友乡贤,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生不息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美好,皆源于极致的用心。葵阳书院的书香满室,是校友们为家乡教育倾注的心血;永福禅寺的木韵禅心,是匠人对信仰的敬畏;甘泉禅寺八百年的晨钟暮鼓,是一代代人对文化的坚守。若有能力做一件事,便该全力以赴——人世间的美、愉悦、感动与爱,这些珍贵的体验,既需用心品味,更需用心创造。</p><p class="ql-block"> 而做事,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就像惠来的渔民出海,需耐住风浪等待收获;农民耕田,需耐住时节守望丰收;学子苦读,需耐住寂寞追逐梦想;就连手工制作绿豆饼、鱼丸、肉卷,也需守住慢工出细活的耐心——这些未走产业化路线的传统手艺,守护的是最本真的味道,传承的是代代相续的匠心。如何让惠来的美景、美食被更多人看见,仍需我们持续探索、耐心耕耘。</p><p class="ql-block"> 踏实,才是生活的真谛。不骄不躁,不慕虚荣,对已有的一切常怀感恩,对身边的人倍加珍惜。在有限的时光里,付出无限的耐心,便是最珍贵的给予。</p><p class="ql-block"> 好友说,这是我的一场寻根之旅。如今,根已寻回——它不在地理的坐标里,而在心灵的归处。我要做的,便是带着这份“根”的力量,尽情生长、自由伸展。根若深扎土壤,又何愁开不出属于自己的花?</p><p class="ql-block"> 这场惠来之旅,让我遇见了真——是乡亲的真诚,是历史的真实;遇见了善——是亲友的善意,是乡贤的善举;遇见了美——是风景的秀美,是文化的醇美。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根,也看清了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 2025.1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