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 东大寺:清真赓续家国情

韩平

韩平/27061409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第五天,我们应郭宝光先生邀请,参观了千年古寺东大寺。郭先生是国家级非文化遗产项目撂石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封市上河诗社社长,在武术和文化传承领域有显著贡献。</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我们来到东大寺,郭先生已等候多时。跟随郭先生的脚步,听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东大寺的前世今生,一幅穿越千年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东大寺占地广阔,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被誉为首坊清真寺,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荣获全国优秀清真寺、全国模范清真寺称号。</p> <p class="ql-block">  东大寺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这座清真古寺,见证了穆斯林文化在中原大地的传承与发展。其起源与伊斯兰教商人的定居活动密切相关。元朝时,政府集中穆斯林军人屯田开封,进一步推动开封回族形成。明洪武年间,回族将领常遇春率军攻克开封后,因回族青年参军立功,朱元璋亲赴东大寺授予“精忠尚武”匾额。这四个字,是东大寺精神的最初注脚。朱元璋又下令翻修东大寺,建万岁楼悬此匾额,让这座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原大地有了宏阔的开篇,也成为回族将领常遇春英勇事迹的见证者。而这份“精忠尚武”的精神,更孕育出了寺内源远流长的传统武术文化,为非遗技艺的诞生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东大寺的庭院中,仰望那绿琉璃瓦的屋顶,屋脊上的瑞兽仿佛仍在守护着当年的誓言。“真主真经传真道道贯世界,圣训圣行宣圣德德配乾坤”,寺内的楹联穿越时空,诉说着一代又一代穆斯林对信仰的坚守,对家国的赤诚。就像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华夏大地传承,东大寺的“精忠尚武”也在岁月中沉淀为回族同胞的精神底色,更融入非遗技艺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风雨从未停歇,东大寺屡经兵燹水患,却总能在教民的努力下浴火重生。明末黄水之灾让它毁于一旦,清顺治十二年,掌教曹明与郭鹿鸣、李尚红等人捐资重建,这是信仰的接力,更是文化的倔强。那些在重建中延续的武术传统,也让撂石锁、查拳等技艺得以留存。</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决堤,开封城危在旦夕。在此生死关头,又见开封东大清真寺坊上的热血回民再度挺身,自动协助河营兵“购砖抛石以护城根,”向有爱国爱教素养的回族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纷纷将自家房屋上的砖拆完,又将东大寺房屋的砖拆掉,慷慨运至堵水前线协助河营将士抗洪保城。更有二十名回族青年“舍弃重赏及报酬,全力以赴”,奋不顾身在滔滔洪水中封堵城墙塌陷缺口,缺口堵住了,但二十人只有一人生还。</p> <p class="ql-block">  河南巡抚牛鉴将开封东大寺坊的回族民众抗洪保汴京的卓越贡献,上表奏请朝廷,道光皇帝闻知后甚为感慨,于道光二十六年下旨重修东大寺。并钦赐“护国清真”匾额。巡抚牛鉴在东大寺建成后亲书“护国佑民”四字相赠;同时,还特制一块“无论官民人等,到此下轿下马”的木牌,敬立在东大清真寺大门右侧。</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今人赵继刚有《满江红·汴水忠魂》词赞曰: 鼍浪裂空,惊雷彻、危城欲堕。望四野、黄龙怒卷,雉堞孤悬。回澜独挽乾坤臂,拆梁甘捐风雨椽。更凌波、十九化青山,涛如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水门险,筋骨裂;城根溃,肝胆热。叹回汉同舟,生死无界。百战洪峰凝铁壁,八个月夜鸣鹈鴂。敕匾新、金字照丹心,朝天阙。</b></p> <p class="ql-block">  进入近代,东大寺的故事更加波澜壮阔。光绪年间的重修,让它在坚守经堂教育的同时,也开启了学校教育的新篇章。民国初年,养正小学和明德小学的创办,以及后来的女学,如同一颗颗火种,照亮了回族教育的前路。养正小学成为河南和开封唯一的回民学校,为回族人才培养奠基,这是“萬善同歸”的另一种诠释——知识的普惠,文化的传承。 </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寺内的非遗技艺也在蓬勃发展:相传为查密尔所创的黄派查拳,经沧州回族武术家黄明新在东大寺传授后,形成独特风格,成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唐代的撂石锁技艺,自元代在开封回族习武者中流传,也在东大寺得以兴盛。作为撂石锁传承人,郭先生参与推动该项目于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原回族传统体育的代表。现在,郭先生仍活跃于撂石锁的表演与教学,持续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时期,东大寺成为回族革命志士的秘密活动场所。他们在这里谋划、奔走,为推翻封建帝制贡献力量。“泉生泉經傳泉範,海北山南獨海宗”,楹联中的“泉範”可理解为榜样、典范,那些革命志士便是时代的典范,他们中不乏习练查拳、撂石锁的好手,用拳脚与热血为东大寺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东大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的牌匾熠熠生辉。非遗传承活动有序开展,黄派查拳习练者身姿舒展,撂石锁技艺也通过培训基地与校园课程传递薪火。国庆节期间,大门口两面鲜艳的国旗迎风招展,院中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既彰显着国家对宗教场所的规范管理,也体现了这里在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中所传递的爱国情怀,这是东大寺自唐以来数百年爱国情怀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从唐时奠基到洪武修缮,从近代革命到当代传承,东大寺的千年岁月,是一部穆斯林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共生的史诗,更是一曲回汉同胞同心同德、碧血丹心报家国的长歌。它不仅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原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宗教中国化实践的生动缩影,以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庄重身份、全国优秀清真寺的示范价值、非遗技艺的薪火延续,以及国旗飘扬的家国情怀,成为开封多元文化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也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民族团结、家国同辉的永恒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