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说起:艺术与历史,《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肖像》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第18展厅。此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意大利北部16世纪的绘画作品。达芬奇在1452年出生在托斯卡纳,尽管在早年就已经开始绘画,有自己的工作室,但他事业的真正起点是在米兰。1482年至1498年间(从30岁到46岁),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聘雇达·芬奇,主要并不是绘画,而是为工程与科学,但允许他和学徒开设工作室。他绘画的天赋确实出众,所以引领了米兰附近各处的艺术界人士,这个地方处于意大利北部,所以,今天在此展厅里,我们面前的这些作品多多少少都与达芬奇有点关系。有的是他的学生与追随者的作品,有的是他的同事,或者同时代画家的作品。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他同事画家安布罗焦·德·普雷迪斯(, 米兰画派,约1455–1508年后)的作品,题为《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肖像》(Bianca Maria Sforza, probably 1493),</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展厅几乎空无一人,只见一位保安人员呆呆地站在一旁。这幅画在他的右侧(红圈处)。</p> <p class="ql-block">  画家安布罗焦·德·普雷迪斯比达芬奇小3岁,估计他在1474年之后就在米兰公爵处工作了,要比达芬奇大约要早8年左右就已经在这里了。看来,这位画家人还蛮好,没有“同行忌嫉”这种小人心理,据说当列奥纳多·达·芬奇来到米兰时,安布罗焦还曾接待他并提供住所,他对达芬奇的绘本才华非常敬佩,两人之间也搞合作。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的杰作《岩石间的圣母》(伦敦,巴黎各有一幅),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在这幅达芬奇的祭坛主画(在伦敦的那一幅)两旁还有二幅画,它们就是这位普雷迪斯画的。他当时在宫廷也算是顶级的画家,但能甘当下手,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相当融洽。</p> <p class="ql-block">巴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伦敦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身着绿色、持维耶尔琴的天使》(An Angel in Green with a Vielle),约1495–1499,现藏编号 NG1661。 </p> <p class="ql-block"> 《身着红色、持鲁特琴的天使》(An Angel in Red with a Lute),约1495–1499,现藏编号 NG1662</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重点要讲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这幅画。</p> <p class="ql-block">《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1472–1510)肖像》(Bianca Maria Sforza, probably 1493)</p><p class="ql-block">【照片上还是逊色不少,看原画确实很是惊叹,衣饰与上面的珍珠宝石画得像是立体的,有一种能触觉的,非常出色!】</p> <p class="ql-block"> 这位画家本人就是当时很有名的钱币设计师,所以他将这位公主也刻画为钱币状的侧面半身像,可能这种形式当时还蛮流行的,象征的是血统纯正与理性之美。</p><p class="ql-block"> 画中公主完全以侧面呈现,目光平视前方,神态安静而庄严。黑色背景营造出强烈的宫廷肃穆感,使人物如浮雕般突显。为了突出了装饰与身份,她的华服以金线刺绣、花叶纹织锦绘出,每一处细节都被极端精确地描摹。胸口珍珠项链、胸针、肩带上的金饰、袖口的丝带结都绘得如真的一般,这些皆表现贵族身份。头饰也极为复杂,由于银丝花冠、宝石链与垂饰、黑丝带缠绕,可能这是1490年代米兰贵妇的时尚样式。</p><p class="ql-block"> 那么她是谁呢?她是米兰公爵加莱亚佐·<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福尔扎之女,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義大利語:Bianca Maria Sforza,1472年4月5日—1510年12月31日,生于米兰)。</span>1493年,25岁的她嫁给34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成为皇后。这幅肖像极可能为她赴奥地利婚礼前后所绘,用于宫廷外交与婚姻象征。</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在欣赏此画时,开始就觉画中的服装绘制得非常之好,只是认为是某个贵族小姐,但当我写这篇文章时,了解到她的身份,才意识其历史上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位夫婿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1519)是哈布斯堡王朝盛世的奠基人,15-16世纪的风云人物。在他任內,使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北部低地、中欧、伊比利亚等处获得了大量领土。蛮有意思的是,他开疆拓土不是靠拳头,靠战争,是靠联姻。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八卦故事也特别多,参加陶嘉先生旅行群里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一点,我在这里再略简单地讲一些。</p><p class="ql-block">他名义上结过三次婚。</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18岁那年与20岁勃艮第公国玛利公主订婚。当时勃艮地公国处于危急之中,玛利的父亲大胆查理战死沙场,眼看着勃艮第即将被法国併吞,玛利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与马克西米利安订婚,并写经请求他立即过来完婚。这位马克西米安还真有点骑士精神,冒着与法国打仗的危险,千里迢迢,带着一队士兵从奥地利赶往现在比利时的布鲁日与玛利完婚。尽管勃艮第本土最终给法国拿去了。但是以此哈布斯堡王朝拿当时欧洲最富庶,文化程度最高的低地地区(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一对倒是当时宫廷内少见的恩爱夫妻,可惜结婚不到5年,25岁的玛利骑马摔下不幸去世。</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婚姻非常奇怪,对象是布列塔尼的安娜。几乎是第一次婚姻的翻版。同样,布列塔尼遭受到法国的威胁,希望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安娜在13岁那年,按照父亲生前的规划和哈布斯堡王室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定下婚約。第二年还进行了代理婚姻:新郎派出他的代理人:沃尔夫冈·冯·波登施泰因(Wolfgang von Polheim),由马克西米连正式委任。在布列塔尼的首厨南特的教堂中,代理人代表马克西米连接受婚誓、将戒指戴在自己的手上,象征皇帝的“临在”。当时属于一次完全合法、教会承认的婚姻,尽管新郎本人并未亲临现场。但为什么马克西米连本人没到场?怕的是法国封锁与政治风险。马克西米连若要亲自前往,必须穿越敌国法国领土,几乎不可能。而且他在帝国内部当时也有事务缠身(对抗土耳其与内部诸侯),因此无法亲自远赴布列塔尼。法国不是吃素的,听到此消息,觉得今后会腹背受敌,于是立即派兵抢亲,攻破了南特,将安娜抢到手。在1491年(14岁)与21岁的查理八世訂婚,很快地结婚。布列塔尼落到法国的手里。其结果,马克西米安一世成为欧洲笑柄“娶了妻子却没见到面”。这也加深了他与法国的敌意,并成为其子孙(尤其是查理五世)长期对法开战的心理根源。</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婚姻,就是上面画中的人物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1494年是在叔父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后来的公爵,是画家达芬奇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普雷迪斯的资助人)</span>主導下,她成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皇后,婚礼非常奢华,也帶給馬克西米利安大量的嫁妝共50萬杜卡特金幣。 </p><p class="ql-block"> 去过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朋友,肯定都会记得有一座“黄金屋”。这座屋顶由 2,657片镀金铜瓦 覆盖,因此在阳光下闪耀如金。1494年马克西米利安迎娶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第二年就起建,为记忿此婚礼与公众庆典所建。1500年,阳台完工,镀金铜瓦屋顶闪耀因河谷。所以说上面这幅画与此黄金屋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注意:左侧第三幅浮雕中有一男两女,左边男的就是马克西米安一世,右边两女就是他前后两位妻子,勃艮第的玛丽与米兰的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p> <p class="ql-block">  比安卡有不孕症,再加上夫妻语言沟通问题,感情並不融洽(比安卡虽然比他前任妻子更漂亮,卻不如前任有智慧),甚至馬克西米利安在1500年后就不太再关心她。1510年她逝世于因斯布鲁克,享年38,她丈夫不但沒出席葬礼,甚至连個墓志铭都沒給写。她葬于斯坦姆斯修道院(Stams Abbey)。</p> <p class="ql-block">斯坦姆斯修道院(Stams Abbey)</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位宫廷画师普雷迪斯的其他作品(不在此艺术馆內)</p> <p class="ql-block">比安卡的正面像</p> <p class="ql-block">马克西米尔一世(1502年,这时他的第三任妻子比安卡还健在)</p> <p class="ql-block">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比安卡的叔父;这件婚事的主导人,达芬奇与普雷迪斯的资助人。</p> <p class="ql-block">绝世美女、公爵夫人贝亚特丽切的画像,由乔瓦尼·安布罗焦·德普雷迪斯和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共同创作。</p> <p class="ql-block">  文章到此可以结束了,但意还未尽。既然讲到了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还想多加几句。这位公爵在政治外交方面上很会玩手段,也心狠手棘。但是他确实能干,开明,有文化。在他手下,一度米兰相当繁荣,从意大利各地引进无数学识之士,一同荟萃米兰;他延聘的那么多名建筑师和画家(其中最特出的就是达芬奇)。他使米兰的音乐、美术、建筑达到登峰造极的光辉,譬如建筑宏伟的帕维亚大学,以及他苦心在米兰开设的各种科学学校等;再加上各国学者对他生动壮丽的歌颂与当代书信为佐证,他都算得上是(米兰)历史上最好的一位君主。</p> <p class="ql-block">  蛮有意思的是从上面看到,他请普雷迪斯为他自己,夫人与姪女比安卡画的都是当时的“标准像”,但他同时又请达芬奇为他情人切奇利娅·加莱拉尼。画了一幅“随意像”。这幅画就是我们都知道的达芬奇旷世名画《抱银鼠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抱银鼠的女子》收藏于波兰克拉科夫的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  如果将这篇文章的主题《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像》 与那一幅《抱银鼠的女子》比较一下。</p><p class="ql-block"> 一幅是为他姪女皇室婚礼而作。它是官方礼仪肖像严格侧面,具有政治意义,是国家的象征,其形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止、庄严;其背景是黑色;其</span>表情是无情绪,象征德行与纯洁;从细节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细节焦点是一首饰、衣纹、织金花样;她的精神气质是贵族的静穆、冷艳,画中体现的是身份,外在仪式的高贵,</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幅是为比他情人塞西莉亚绘制。它</span>是私密情感肖像,形式足半转身,着重于心理描绘,表现的是个体的灵魂,灵活,具有呼吸感,其背景似乎有光的流动;其表情微笑含蓄,内省中带聪慧;从细节看是肌肤、眼神、手与银鼠之间的互动;表现的是人性的觉醒、情感的灵动;是一种“思想”的表现,一种内在精神的高贵。</p><p class="ql-block"> 这两幅作品共同描绘了1490年代的米兰世界:一个世界的外表是金丝与珠宝。而同时在追问“人”与“灵魂”的真实存在。可以说在的普雷迪斯绘的比安卡身上,我们看到传统的终点;而在列奥纳多的塞西莉亚身上,我们看到现代肖像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本来想简单地介绍一幅画,想不到从中能引出那么多内容。蛮有意思的是,之前,在读历史时,读到马克西米安一世的事迹不大会想到达芬奇,在欣赏达芬苛的杰作时候,也很少会联系到这些当时的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事实上,无论是在读历史,还是欣赏艺术,甚至在旅游中,如果能够相互贯通,真正的趣味就在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