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国庆邂逅中秋,星月同辉,照见举国欢腾时,汾城古建筑群敞开千年扉门对外开放!正巧“跟着黑悟空游山西”的热潮漫过三晋大地,咱山西娃面对这份承载千年风骨的盛情邀约,怎能不踏足古镇,亲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巡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汾城古镇,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是一座千年古县的活态标本。始建于唐贞观七年(633年),原名太平县,曾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封地,历史底蕴深厚。古镇以鼓楼为中心,城隍庙、文庙、县衙、社稷庙、洪济桥等十二处共四十余座金代至清末的原真古建错落分布,浑然一体。其中,城隍庙、文庙与鼓楼最具代表性。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之美誉,更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明清县城标本”,静默诉说着岁月的庄严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鉴察坊,巍然矗立于汾城城隍庙前,是明清古建筑群中极具风骨的木构牌坊。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其名“鉴察”,寓意“鉴察善恶”,与城隍司职人间善恶、护佑正道的神格遥相呼应——既象征神明对尘世道义的明察秋毫,亦是对百姓的劝善警世之碑,承载着古人“天理昭昭”的信仰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鉴察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结构,柱下设夹杆石与戗柱斜撑,稳固庄严;斗拱层叠如云,飞檐翘角轻盈欲举,尽显匠心。坊身雕饰繁复精美,龙凤呈祥、牡丹富贵等纹样栩栩如生,刀法细腻,气韵生动,令人驻足间便可窥见明代木构技艺之巅峰,感受古建筑中那份精微与磅礴并存的东方美学。</p> <p class="ql-block">翊镇坊,作为城隍庙另一入口的标志性建筑,为纯木结构,始建于明代。其名“翊镇”,意为“辅佐镇守”,与东侧的鉴察坊遥相对望,形成对称格局,共同诠释城隍庙“守护一方安宁,监察人间道义”的神圣职能。两坊并立,一文一武,一察一守,构成古镇精神空间的庄严轴线。</p> <p class="ql-block">翊镇坊斗拱精巧,飞檐高挑,整体风貌庄重肃穆,保留着典型的明代建筑气度。坊上木石雕刻清晰可辨,龙腾凤舞,人物传神,纹饰古朴,不仅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更映射出昔日县级城镇礼仪空间的规制与精神追求,是读懂汾城礼制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古镇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群,集祭祀、礼制与艺术于一体。其明代琉璃影壁熠熠生辉,山门木构斗拱雄浑有力,戏台雕梁画栋,堪称古建瑰宝。庙内献亭、大殿等建筑仍为明代原构,古意盎然,步入其间,恍若穿越六百年香火,聆听历史低语。</p> <p class="ql-block">这些木头雕出了绸缎般的柔润感,卷草纹、兽纹都透着股灵动劲儿,像随时要从木头上“活”过来似的。而且历经这么多年,木纹里还藏着岁月的温度,每一道刻痕都在讲老故事——工匠们当年得有多用心,才能把木头琢磨得这么精细又有力量感,既把木材的质朴留住了,又雕出了巧夺天工的精致,太让人惊艳啦!</p> <p class="ql-block">琉璃影壁上镌刻对联:“人化物物化人人物无穷,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哲思深远,道尽生命轮回与万物转化的宇宙观,令人顿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文庙肇基于唐,元代重建,是汾城儒家文化的圣殿。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依次递进,庄重肃穆。棂星门石雕盘龙腾跃欲飞,工艺精湛;大成殿内供奉孔子牌位,香火绵延不绝。院中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书声虽远,文脉犹存。文庙与城隍庙由明代木牌坊“鉴察坊”相连,空间贯通,礼法相承,而此坊更因作为《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为古建注入现代传奇色彩,古今在此交汇共鸣。</p> <p class="ql-block">鼓楼雄踞古镇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结构,高约十五米,底座为十字券洞,四通八达。登楼远眺,全镇古建鳞次栉比,尽收眼底,仿佛俯瞰一部立体的明清城邑图卷。作为古镇交通与空间的核心枢纽,鼓楼连接城隍庙、文庙等重要节点,周边仍保留民国时期商铺与供销社旧貌,市井烟火氤氲不散。北临尧都,东望塔汾,南通禹畿,西眺姑射,四望之间,皆是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游罢汾城,心绪难平。一步一景,皆是岁月凝固的诗行;一砖一木,皆有先民智慧的回响。这里不只是古建的集合,更是活着的历史现场。当黑悟空的传说与千年古县相遇,传统便有了新的回响。此行,不止于观览,更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