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俗地说,英雄就是某一个行业的姣姣者,或者在某一个行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所以说,英雄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峰中的最高峰,是草木丛生中的参天大树,是四通八达的道路中的枢纽地带。英雄是看得见的,因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英雄又是看不见的,因为他们无意夸饰自己,不会为自己打广告。但英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因为他们本来也是涓涓细流,只因细大不捐,终成江河。所以说,英雄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是聚沙成塔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本是一介草民,也与他的同类一样受苦受难。因为想为百姓出口气,于是振臂一呼揭竿而起,于是天下云集响应。但因为有人害怕激怒金人,有人害怕辛弃疾出人头地,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于是将辛弃疾一把按了下去。辛弃疾只好每天在落日之时登上楼台“把吴钩看了,栏杆迫遍”,天天神游当年,“金戈铁马,气呑万里如虎”。与其说辛弃疾是抗金英雄,不如说他是一位精神领袖。他一辈子不得意,一辈子不改初衷,除了时间在变,什么也没有变,至死都在以廉颇自比。</p><p class="ql-block"> 说起英雄,人们想得最多的自然是将军。但我说,英雄最多的时候是体现在他的灵魂深处。那百折不挠的品质,那到了黄河心也不死的道行,便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说柳永不是英雄?“凡有无井水处,皆咏柳词”。柳永依靠他的词才词风威风八面,粉丝无数,据可靠消息,不亚于当今的超级女生。他甚至想拜见达官贵人时也是送上佳词一篇,“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簘鼓,吟赏烟霞”。何大人看完,当场喜晕,至于效应自不待言。无论阴晴圆缺,生离死别,柳永概以词诉之。柳永是宋朝流行歌曲的创作者,每有新曲,无论娱乐歌手还是青楼妓女,争相演唱,柳永当之无愧荣获“红颜杀手”称号。最后虽潦倒而逝,自有红颜粉丝集资厚葬,真可谓来也精彩去也风光。</p><p class="ql-block"> 难怪有一位非英雄说,做人要做到柳永这个境界,死一千次也行。</p><p class="ql-block">不过,我倒是觉得柳永要再多来点阳刚之气就好了。所以我更崇拜女中豪杰王熙凤。娶妻当娶王熙凤。贾府这么大的一摊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几百号人,一大堆事如同乱麻,要没有王熙凤,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凭借其天才的管理能力,充当起贾府的总经理。在别人明争暗斗偷鸡摸狗之时,在别人争风吃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时,王熙凤谈笑间贾府服服帖帖,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然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英雄已然无觅处。抓住三位英雄不放,那是呆子。我们应该是化英雄为力量,从英雄的一生中抽象出英雄的精华,忽略掉英雄的其它,古为今用,人为我用,天天用用,终成英雄。</p><p class="ql-block">(发表于《考试指南报·高一作文专刊》2009年3月9日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矛盾咏叹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思想飘荡在山顶,脚步踩踏在山脚。”显然,这句话有哲理,有文采,好读好记也不难懂。请问是谁说的?你肯定认为它是名人名言。当我告诉你是笔者创作的,你作何感想?名言一定是名人说的,凡人能说出名言吗?英雄所见略同?但笔者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如同树叶一般普通,只有他的学生认识他。人微言轻,人宏言重(此处仿“人微言轻”新造一成语-------笔者注)。言重者人必宏,问题是言重者人不一定宏,这就是“矛盾”。不是笔者想抬高自己,而是现实中诸如此类的矛盾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不信?又说说笔者的这句“名言”吧。由于没有所谓的上下文或时代背景的暗示,你不必像对待作家作品那样先入为主地去分析它的所谓的深刻含义。你可以将它看成是积极的言论,相当于“脚踏实地,心向未来”的意思,与邓小平先生的“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有异曲同工之效。你也可以将它看成一句用于教训的言论,批评某些人眼高手低,不务实唯务虚;或理解成“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贪心不足。等等。矛盾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生活即矛盾,社会即矛盾,世界即矛盾,人类就是游荡在矛盾的海洋中。你不必奇怪,为什么中国一崛起,就有人不安。日本人想起了南京大屠杀,那时是日强中弱,谁知道中国也强大后会不会来个东京大屠城呀!美国人心理也打起了鼓,一山哪容二虎?我们美国人本来就爱“抱不平”,本来就是“世界警察”,怎么能有两个“世界警察局”呢?欧洲人也不干了,想当初,八国联军让中国百孔千疮,惨不忍睹;十六个国家的“联合国军”让中国在朝鲜战场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他们一定记忆犹新,万一哪天中国人以牙还牙咋办?你可以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可以说他们是嫉妒别人“发财”,但有一点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中国正处于众多尖锐矛盾的包围之中,中国的发展需要面对连绵不断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奇怪的现象,人人都希望自己顺顺畅畅,却又总是制造矛盾,这矛盾是何方神仙?据说,它来源于古代的一个矛盾商人,“矛”与“盾”本是两种武器,这个商人为了招揽生意大做广告,说他的矛可以刺穿任何物体,又说他的盾可以抵挡任何锐器。顾客于是要他用自己的矛与盾比试一番。商人顿时哑口无言,因为他陷于困惑之中了。从此,“矛盾”就成了“言行自相抵触”的代名词。后又引申为双方之间的隔阂、嫌隙,事物间的互相抵触或排斥。而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矛盾被赋予了如此广泛的意义,从此它就大显身手满天飞,有一首歌谣唱得好:“说股票是毒品,都在玩;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美女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就不戒;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也许,制造矛盾是人的本能?</p><p class="ql-block"> 其实,矛盾的存在本身也是矛盾。有了矛盾要想方设法化解矛盾,而没有矛盾的世界又是不存在的,这真是来也萧何,去也萧何。矛盾可能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同时又是事业、社会、民族乃至历史前进的动力。所以,对于欧美日之流,台独之流,藏独之流,破坏奥运之流,我们不必恐怖,也不要轻视。我们大可将这些矛盾当成挑战,以此为契机,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既然现实本身就是矛盾,“谁怕?也无风雨也无睛。”(苏东坡词《定风波》)利用矛盾,解决矛盾,提升自我,改善生活质量,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写到最后,笔者又即兴创作了一句凡人“名言”:“行动有如树根,越扎越实;理想如同树身,越升越高。”这里又出现了一对矛盾,但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以,我愿意背负这样的矛盾,与君共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会欣赏你的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下这个标题,总觉得有些残酷。我们可以欣赏风景,欣赏歌曲,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欣赏帅哥靓女,可谁有心思去欣赏自己的敌人啊。</p><p class="ql-block"> 敌人,那简直就是穷山恶水,种不出庄稼;是冰灾地震,专伺破坏活动;是一篇文理不通漏洞百出的文章,谁都不想多看一眼。</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只是我们的单相思,因为敌人也可以这样看待我们。</p><p class="ql-block"> 令人难受的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与自己的敌人生活在一个圈子里,我们还必须面对面地与敌人说话,喝酒,工作,周旋。</p><p class="ql-block"> 那为什么要去欣赏你的敌人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你的敌人让你有了存在的价值。敌人在许多方面与你相左,你是水敌人就是山,你要东流而下敌人就是拦河大坝,你喜欢白天敌人就会喜欢黑夜。你要安静我偏要嘈杂不堪,你想专心致志我就是心猿意马。想和平共处吗?挑拨离间是我的拿手好戏;要繁荣昌盛吗?我偏要拉你的后腿。你不觉得在对比中才能显示出你的存在吗?敌人要不在了,你哪有存在的必要?欣赏敌人,就是找到敌人的最高明处,向敌人学习,然后你设法比它更高明,居高临下才是你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要欣赏你的敌人,还因为你的敌人让你有了前进的动力。兔子与狼共舞才会努力跑得更快,兔子不欣赏乌龟的韧性才会在龟兔赛跑中落下笑柄。敌人永远在钻你的空子,找你的岔子,如果你不将他当成啄木鸟来欣赏,你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你永远要欣赏他那百折不挠的精神,他想方设法要打倒你,而你必须不断地打补丁,堵漏洞,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不倒翁。所以,你的成功,功劳簿上有自己的一半,也有敌人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中国强大了,那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啊?不就是别人强大我们自己弱小吗?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人们还担心什么呢?中国好比是一块肥肉,邻居们想吃,连远在天边的也想吃。可是我们强大了,敌人还怎么下口呢?欣赏敌人的歹毒与狡猾,我们才能变得顽强与聪明。</p><p class="ql-block"> 所以,欣赏你的敌人吧,多多欣赏你的敌人,才会有更多的人来欣赏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评: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敌人,这恐怕算得上世上难以做到的事情。但当欣赏敌人能壮大自己时,欣赏也就成了一件美事。这是本文主旨的深刻之处。文章善用比喻论证,语言形象,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了。学(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美文读写周刊·高考版》2009年3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