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习惯拿着自己所谓的“优势”,去比对他人的“不足”,口中不断强调“我这点比你强多了”“你这方面做得太差劲”,仿佛自己是无可替代的成功者。可事实上,周围人稍加观察便会发现,无论是综合能力还是实际成果,真正比他强的人不在少数。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藏着的是自我认知的错位与深层的心理代偿机制。</p><p class="ql-block">这类人对“优势”的定义,本质上是“选择性筛选”的结果。他们不会用自己的短板去对比他人的长处,更不会客观看待彼此的综合能力,而是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只盯着自己身上那点微不足道的亮点——可能是某次偶然的成功,可能是某个无关紧要的技能,甚至只是善于表达的口才。接着,他们会刻意忽略他人在核心能力、长期积累上的优势,专门挑拣对方的短板或失误进行比较。这种“田忌赛马”式的错位对比,并非真的认为自己更强,而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在心理上构建一个“我比别人优秀”的假象。</p><p class="ql-block">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内心隐藏的“自我价值焦虑”。真正有实力、对自己有清晰认知的人,从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证明自己——他们知道自己的定位,也能看见他人的闪光点。而习惯用“己长比人短”的人,恰恰是因为对自身的真实能力缺乏信心,害怕被他人比下去,所以才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就像一个底气不足的人,必须靠大声说话来掩饰内心的紧张;他们也需要靠这种“比出来的优越感”,来填补内心对“我不够好”的恐惧,为自己营造一种“我很成功”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混淆了“对比”与“成长”的关系。健康的对比,是看到他人的优点后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推动自己进步;而错位的对比,却是把“打压他人”当作“证明自己”的手段。久而久之,他们会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的认知误区:既看不到他人的真实实力,也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只能在自己构建的“优势泡泡”里自欺欺人。可泡泡终会破灭,当现实中的差距无法再被忽视时,这种虚假的优越感带来的,只会是更强烈的挫败感。</p><p class="ql-block">真正的自信,从不是“我比别人强”,而是“我知道自己能行”。承认他人的优秀,不代表否定自己;看见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种失败。唯有放下这种错位的对比,客观看待自己与他人,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而不是在自欺欺人的优越感里,浪费本该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