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丝斜斜地飘着,打湿了青石板路,也打湿了这面斑驳的老墙。我撑着伞走过城墙边的小巷,砖缝里透出岁月的潮气,树影在湿漉漉的墙面上轻轻晃动。这样的天气,本该躲进屋檐下,可心里却莫名被一种静谧的欢喜填满——仿佛这雨中的老墙,正低声讲着长安城未说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顺着巷子往前走,喧闹声渐渐涌来,红灯笼一串串亮起,像节日的信号。永兴坊到了。这里不只是一条美食街,更像一本摊开的陕西食谱,从陕北到陕南,从秦岭脚下到渭河两岸,几十个县的滋味都挤在这片烟火气里。招牌上“一站式长安风味汇”几个字金光闪闪,旁边那对蓝龙盘绕,像是守着这一方舌尖上的江湖。</p> <p class="ql-block">刚拐进一条支巷,就看见一个摊子前红伞攒动。摊主手腕一抖,面皮从竹屉上揭起,薄如蝉翼,淋上酱汁,再撒一把蒜泥香醋,一碗御面就成了。有人说这是凉皮的祖宗,我倒觉得,它更像是关中人性格的写照——爽利、筋道、不玩虚的。雨还在下,可排队的人没少一个,有人干脆站在伞下扒拉完一碗,长舒一口气:“嫽扎咧!”</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面墙绘着古装食客举箸大啖,檐角挂着红灯笼,照得“舌尖上的陕西”几个字暖烘烘的。一个小摊前摆着大木盆,里面堆满油亮的红辣椒,香气扑鼻却不呛人。摊主笑着说:“这是兴平的辣子,香而不燥,泼一勺热油,碗底都能香醒。”我看着那油面翻腾,红光浮动,忽然明白什么叫“油泼辣子一道菜”。</p> <p class="ql-block">兴平辣子作坊的门口,金匾高悬,一串串红椒像节日的挂饰垂下来。有人拎着真空包装的辣子走出店门,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我凑近闻了闻,不是那种火辣辣的冲劲,而是一种醇厚的辛香,像是晒足了太阳的泥土味,又像老灶台边飘出的烟火气。这味道,大概只有这片土地才养得出来。</p> <p class="ql-block">街心的大盆里,辣椒堆成小山,旁边码着成捆的包装袋。摊主一边称重一边招呼客人,锅里的油滋滋作响,刚泼好的辣子油色泽红亮,香气顺着风钻进鼻子里。有人买了一小罐尝鲜,当场打开拌进凉面,一口下去,眼睛都眯了起来:“这才叫辣得舒服!”</p> <p class="ql-block">面食摊子一个接一个,岐山臊子面的酸辣、武功旗花面的精致、关中biangbiang面的宽厚、户县摆汤面的讲究、杨凌蘸水面的豪爽……每一家都亮出绝活。我站在雨中看了一圈,忽然觉得,“面面俱到”这个词,原来不只是形容周全,更是陕西人对面的执着与热爱。一碗面,能吃出山河纵横,也能嚼出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人潮一波接一波,伞花在街上流动,像一幅会动的年画。老建筑的屋檐下,有人围桌吃面,有人举杯碰饮,孩子举着糖葫芦跑过,手里还攥着绿色小玩偶。我坐在黄漆木桌旁,面前是一碗刚上的蘸水面,汤清面宽,蒜泥飘香。抬头看,灯笼映着雨丝,红得温柔,暖得踏实。</p>
<p class="ql-block">这哪里只是吃一顿饭?分明是走进了一座活着的长安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