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月圆

清华居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天 心 月 圆</b></p><p class="ql-block">——一枚银钿叩响的千古文明</p><p class="ql-block"> 清华居士</p><p class="ql-block"> 2025.10.6</p><p class="ql-block"> 是夜,寰宇如一座新拭的巨鼎,撤去了云翳的帷幔,熄灭了群星的焰火,只留一轮圆满、澄澈、近乎神迹的明月,端端正正地镶嵌于天心。那光,并非刺目的锋芒,而是一种温润的流泻,如太古的玉髓被悄然融化,从九霄之巅无声地倾洒下来。顿时,万里河山被镀上了一层清辉的银边,人间便成了一幅沉睡在朦胧诗意里的淡彩水墨。</p><p class="ql-block"> 这枚中秋之月,它何尝只是一颗冰冷的星体?它分明是悬于时空之外的一枚永恒印玺,以其无瑕的圆满,为流转的岁月盖下一个庄严的注脚。它是一面洞彻心扉的灵台明镜,映照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玄奥诘问;它也是一只盛满琼浆的琉璃盏,荡漾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与狂放。自《诗经》的“月出皎兮”始,这缕清辉便浸润了华夏的魂灵,将它银色的根系,深深扎进了我们的血脉与文脉之中。</p><p class="ql-block"> 你可见那月中的影绰?在先民无穷的想象里,那是巍峨的广寒宫,是伐桂的吴刚,是起舞的嫦娥,是捣药的玉兔。这些瑰丽的神话,并非幼稚的杜撰,而是我们民族将生命的悲欢、爱情的怅惘、对永恒的渴求,乃至仙境的飘渺与人间的烟火,一并投射于这面天幕之上,所织就的一幅最浪漫的精神云锦。它让高不可攀的天体,承载了温度与故事,使我们在仰望时,不觉其远,反生一种诗意的亲近。这月光,便成了连接尘世与幻境的一道桥梁。</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夜便成了中国人集体灵魂的归乡之期。无论羁旅天涯的游子,抑或固守原乡的亲人,皆在这一刻,被同一片清光温柔地笼罩、深深地连结。那月光流淌过蜿蜒的长城,抚过江南的水巷,漫过西北的戈壁,探入每一个亮着灯火的窗棂。苏子瞻的浩叹穿越千年,依然在每个心灵中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岂止是祝愿?这更是一种文化的契约,一种无须言说的默契——我们离散如星,却能在同一轮明月下,确认彼此同属一个不朽的文明共同体。手中的一枚月饼,形如满月,馅料丰腴,它不只是甜美的食物,更是这文化契约的象征物,是团圆的图腾,是捧在手心里的、可品尝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我独坐庭中,任凉露悄然浸湿衣襟。此情此景,令人心魄俱静,俗虑尽消。这圆满的月,它不言语,却仿佛在施行一场无声的教化。它启示我们观照内心的阴晴圆缺,教我们领悟“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天道盈虚。那清辉如练,便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澄明、通透、圆满,却又温良不争,只是静静地存在,无私地普照。在这月光下,儒家的敦厚、道家的逍遥、禅宗的明心见性,似乎都寻到了它们最和谐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夜渐深,月行中天,光华愈盛。它如同一只无所不察的、慈祥的巨眼,凝视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它见证过王朝更迭、英雄悲歌,也守护着寻常巷陌里的炊烟与书声。这月光,曾照亮孔子周游列车的轨迹,曾陪伴李白醉卧井畔的的身影,也曾抚慰过杜甫茅屋下忧国的心肠。今夜,它又毫无偏袒地流注于我,以及千门万户之中每一个抬头仰望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这哪里仅仅是月光?这分明是一条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之河,皎洁璀璨,无声无息,却比任何铜铁碑石更为坚韧恒久。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奔流,告诉我们:纵使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只要这轮中秋月依旧圆满地升起,那份源自文化根柢的从容、那份对团圆与和谐的向往、那份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雍容气度,便将永世长存,与日月而同辉。</p><p class="ql-block"> 今宵,且让我们共沐在这片神圣的清辉里,做一场跨越千古的团圆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