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宛平城vs抗战纪念馆

chris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恰逢中秋佳节。昨夜秋雨如丝,悄然洒落,拂去尘嚣;今晨雨歇,云层仍厚,笼罩天际。凉意沁人,气温微降,白昼最高不过19℃,秋寒中透着一份静谧与沉思。这一天,月圆人团圆,而在这座古老城池里,团圆的意味却多了一层厚重——是追忆,是敬仰,更是传承。</p> <p class="ql-block">“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一曲《水调歌头》,道尽对亲人的绵长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将思念洒向天涯海角;徐有贞轻叹:“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劝人莫叹世事无常,只惜眼前团圆。中秋之夜,万家灯火映月明,而军营之中,军人以坚守诠释另一种“圆”——他们背对月光,面向边境,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这是一份沉默的浪漫,也是一腔深沉的家国情怀:守卫团圆,便是他们最深情的节日仪式。</p> <p class="ql-block">当举国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中,我们不应忘却岁月静好背后的牺牲与抗争。这个中秋,我邀友同行,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仿佛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虽是周一闭馆日,但因节日特殊,纪念馆特别开放。原以为清晨人少,谁知参观者络绎不绝——父母带娃,青年结伴,学生列队,皆怀着敬意而来。这一刻,历史与节日交汇,哀思与团圆并存,更显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巍然矗立于卢沟桥畔,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双开门卫城。明崇祯年间,为护卫京师,抵御李自成兵锋,御马监武俊主持修建此城,初名“拱极城”。1928年,宛平县衙迁入,遂称“宛平城”。东门曰“顺治”,西门原名“永昌”,清代更名“威严”,威仪凛然。城长640米,宽320米,总面积约二十公顷,扼守京西南要道。卢沟桥横跨永定河,是通往塞外高原、南下中原的咽喉,宛平城因之成为兵家必争、商旅云集之地。</p> <p class="ql-block">宛平县衙始建于辽圣宗统和三十年(1012年),历经宋、元、明、清,延续九百四十年,是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行政中枢。原址位于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1928年迁至拱极城内。明清时期,其管辖范围涵盖北京中轴线以西广大区域,为顺天府附郭京县之核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这里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县衙所在之城,自此铭刻于民族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门巍峨肃穆,淡色墙体在秋日微光中更显庄重。门额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十二字遒劲有力,如刀刻斧凿,直抵人心。中秋之日,门前人流不息,人们手持国旗,或静立凝望,或低声交谈,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座建筑不仅收藏过去,更在提醒今人:团圆的月光下,不能遗忘曾经的烽火。</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厅,一组雕塑赫然入目:战士怒目执枪,百姓紧随其后,母亲怀抱婴儿,少年紧握书卷——那是民族危亡时刻的群像,是血与火铸就的不屈脊梁。雕塑无声,却如惊雷贯耳,令人脚步顿滞,心潮翻涌。在这中秋佳节,它提醒我们,今日的安宁,是从这样的牺牲中走来。</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人影攒动,有朋友结伴细语,有家长俯身向孩童讲述历史,有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更有教师手持设备,为思政课堂录制实景教学内容。人们或驻足于泛黄照片前,或凝视着锈迹斑斑的枪械,神情肃穆。节日的欢愉在此沉淀为深思,团圆的温情中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东北抗联展区,寒风仿佛穿透时空扑面而来。杨靖宇将军孤身战至最后一刻,赵尚志率部转战林海雪原,赵一曼在狱中写下绝笔家书,八女投江……</p><p class="ql-block">展柜中,一顶破旧的靰鞡鞋、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军装,无声诉说着十四年苦斗的艰辛。中秋月明,而他们曾在最黑暗的夜里,用生命点燃希望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一封赵一曼烈士写给儿子的信,字字泣血:“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中秋团圆,有人却永远缺席——但他们的爱,早已融入民族血脉。</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战役的展区内,一挺马克沁重机枪静静陈列,枪管斑驳,却仍透出凛冽杀气。1938年春,中国军队以此类武器血战日军,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那一战,歼敌万余,振奋全国。今日观之,枪身虽冷,却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怒吼——那是民族觉醒的呐喊,是不屈意志的轰鸣。</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设有可拉动的抽屉,轻轻开启,便见更多未曾公开的史料:那是当年华侨为抗战捐款募捐的原始资料。</p> <p class="ql-block">场景还原区,战火纷飞的战场跃然眼前。地道战、地雷战、百团大战的立体布景,配合声光效果,令人如临其境。孩童躲在母亲身后,青年屏息凝视,老人默默拭泪。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悲壮与英勇。中秋之夜,我们仰望明月,而他们曾在硝烟中仰望黎明。</p> <p class="ql-block">“我要去延安!”展板上四个大字,如炬如钟。那是抗战时期无数青年的共同心声。他们穿越封锁,跋涉千里,只为奔赴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信仰的灯塔。今日我们过节,他们当年所求的,不过是一个独立、自由、安宁的中国——而今,这愿望已成现实,他们却长眠于山河之间。</p> <p class="ql-block">地下一层新展区首次开放,空间开阔,内容深邃。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到战后和平秩序的重建,从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到文化抗战的呐喊,展览以全新视角拓展历史维度。多媒体交互技术让观众“走进”战场、“对话”英烈,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遥远。中秋之日,我们在此重读民族记忆,也重新理解“团圆”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为伤员做手术。</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秋风拂面,宛平城墙上弹痕依旧清晰可见。八十七年前的枪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回望展厅内那一张张年轻面庞、一封封绝笔家书、一杆杆老旧枪械,心中久久难平。今日的月圆人团圆,是昨日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果实。中秋的月光洒在卢沟桥上,温柔而静谧——这,正是他们最想看到的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