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与战友同游广元,国庆假期的第三天,我们专程探访明月峡。峡谷如刀劈斧削,嘉陵江穿行其间,仿佛一条浑黄的绸带,在群山间蜿蜒而去。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的脉搏上——这里是金牛道的咽喉,是蜀道千年沧桑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刚入景区,一座古朴的牌坊迎面而立,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低语着过往的岁月。牌匾上“峡月关”三字苍劲有力,身后群山叠翠,云雾缭绕,恍若水墨晕染。我们从这里启程,踏上通往时光深处的小径。</p> <p class="ql-block">沿着木质栈道前行,脚下是奔流不息的嘉陵江,水声轰鸣,浑黄的江水裹挟着秋日的凉意。两岸峭壁如削,藤蔓垂挂,岩壁上覆着防护网,像是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守护的铠甲。栈道在绝壁间蜿蜒,红旗猎猎,江风扑面,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李白笔下“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回响,也看见了千年前那些负重前行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一处静谧的石台,一尊古人雕像端坐于山林之间,长袍宽袖,面容肃穆。他望着远方的江流,目光仿佛穿透了千年风云。原来是三国蜀汉的丞相诸葛亮,那一刻,他像是蜀道的守望者,默默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博弈与共生。</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神仙洞”,洞口幽深,藤萝掩映,石阶通向未知的黑暗,仿佛藏着某个被遗忘的传说。不远处,“老虎嘴”的石碑静立山间,字迹斑驳,却仍透出几分险峻之气。登临观景台,江流婉转,山势回环,一座古桥横跨其上,远处村落炊烟袅袅,人与自然在此刻达成了某种默契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座石质牌坊静静矗立,上书“蜀道栈古道”,石阶层层递进,通向幽深的林间。几位游人缓步而上,身影融入山色。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林梢的轻响,仿佛时光也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山口,巨大的石碑上刻着鲜红的“蜀道”二字,苍劲有力,像是一声呐喊,唤醒了沉睡的记忆。几位游客驻足拍照,我站在碑前,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敬意——这不只是路,更是一条文明的血脉,曾承载过多少商旅的叹息、戍卒的足音、文人的吟咏?</p> <p class="ql-block">最终,我们来到“中国天道文化馆”前。馆前游人如织,匾额庄重,写着“千古明月峡 半部文化史”。步入展厅,一幅“五道并行”的奇观令人震撼:先秦的牛车道、汉代的金牛道、唐代的驿道、近代的纤夫道、现代的宝成铁路与108国道,竟在同一个峡谷中层层叠叠、并行穿行。这哪里是交通遗迹?分明是一部立体的中国交通演进史,是人类与自然角力又共存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一幅古蜀道示意图静静悬挂,黄线蜿蜒,从成都至汉中,穿越秦岭巴山,标注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蜀道从来不只是地理概念,它是迁徙的路径、文化的走廊、命运的通道。千年来,多少人曾在这里跋涉?他们的脚步早已消散,却在这山河间留下了不灭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