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庆第二天,阳光正好,我们一家三代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百年的光影之旅。这座现代建筑以深色几何外墙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既庄重又充满时代感,仿佛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电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步入馆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从1905年谭鑫培主演《定军山》拉开中国电影序幕,到1931年《歌女红牡丹》实现有声突破,每一步都刻在展墙之上。砖红色背景与“1905 中国电影诞生地”的立体字格外醒目,黑白老照片记录着早期影人的风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厅中,田汉的电影实践、“左翼电影运动”、《木兰从军》等专题娓娓道来。我驻足于“电影制作工艺”展区,从前期筹备、拍摄现场到后期剪辑,一幅幅照片还原了幕后的匠心——录音师专注调音,剪辑台前的手翻动胶片,皆是无声的坚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历程”与“世纪辉煌”的金色大字下,姥爷轻声讲述他年轻时看露天电影的记忆。而我则在中国最早的放映地——上海虹口的历史展板前久久停留,仿佛听见了百年前胶片转动的声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