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鸡西博物馆》(1)</span></p><p class="ql-block"> 步入《鸡西历史文物陈列》展厅,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的时光之门。从旧石器时代的"万年回响"到清代的"大清围墙",八个展区以清晰的脉络,串联起鸡西地区一万年的文明轨迹,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全新认知。</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的文物是历史最直观的"讲述者"。新开流遗址的骨器虽历经数千年,仍能看出先民打磨的痕迹,那是他们适应自然、创造生活的智慧见证;刀背山墓地玉器温润细腻,折射出早期文明的审美与礼制萌芽。最让我驻足的是那件商周时期的仿阔叶状青铜短骰石矛,作为国家二级文物,它不仅工艺精巧,更重要的是,其与关内相似的造型,清晰印证了肃慎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早期交流﹣﹣原来早在数千年前,这片土地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原文明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我深深感受到,鸡西的历史不只是冰冷的文物与年代,更是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鲜活印记。这些文物承载着文明的基因,让我们得以触摸过去,也更懂得珍惜当下,传承这份属于鸡西的独特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鸡西博物馆》(2)</span></p><p class="ql-block"> 步入《鸡西近现代史展》展厅,七部分内容如一幅历史长卷,缓缓铺展19世纪中叶至1946年春的鸡西记忆,让人在光影与实物间,读懂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筚路蓝缕”与“勃兴之土”展区,泛黄的文献与老照片里,汉族先民开垦荒原的身影格外动人。他们在乌苏里江、兴凯湖沿岸拓荒谋生,让荒芜之地渐成家园,那份不畏艰辛的垦荒精神,是鸡西最初的精神底色。而当目光触及“国恨家仇”展区,气氛骤然凝重——日军侵略的罪证、百姓受难的记录,字字句句都在诉说那段屈辱历史,也让我更懂“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教训。</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中流砥柱”展区。东北抗联战士用过的枪支、磨损的军装、秘密传递情报的信件,搭配多媒体还原的战斗场景,仿佛将我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在冰天雪地里潜伏、在密林中与敌人周旋,用热血与生命守护家国,这份不屈的抗争精神,至今仍让人热泪盈眶。 “光荣岁月”展区则展现了鸡西作为解放大后方的担当,支援前线的物资清单、工人加班生产的影像,见证着这片土地为全国解放立下的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数字化展陈带来的直观冲击仍在心头。鸡西的历史,是先民拓荒的史诗,是抗联浴血的壮歌,更是人民奉献的篇章。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3)《文化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 鸡西文化广场坐落于鸡冠区穆棱河南岸,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地标。自2002年建成以来,32.3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藏着鸡西的历史厚度与生活暖意,既是展示城市底蕴的窗口,也是市民安放日常的"文化客厅"。</p><p class="ql-block"> 走进广场,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承载记忆的细节。4000平方米的浮雕墙前,总有人驻足凝视﹣﹣八组十六面浮雕将鸡西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从远古的文明萌芽到现代的城市崛起,每一笔纹路都在诉说本土故事;9根青石图腾柱挺立在中心,代表着9个县市区的独特风情,仿佛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库",让本地人看见归属,让外地人读懂鸡西。而广场的魅力,更在于它与市民生活的深度交融。</p><p class="ql-block"> 清晨,健身广场上满是晨练的身影,器材碰撞声、爽朗的笑声交织成活力乐章;午后,儿童广场里,孩子们追跑嬉戏,家长坐在一旁闲聊,阳光洒在脸上满是惬意;傍晚,穆棱河滨水景观带亮起灯光,音乐喷泉随旋律起舞,老人散步 情侣漫步,烟火气里满是幸福滋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4)《铜雕塑群》</span></p><p class="ql-block"> 站在穆棱河广场的铜雕塑群前,指尖轻触冰凉的铜面,仿佛触碰到了鸡西六千年的岁月脉搏。这组全长117米的雕塑群,不是冰冷的金属堆砌,而是一部立体的地域史诗,将肃慎先民的质朴、闯关东人的坚韧、抗联战士的热血,一一镌刻其中。</p><p class="ql-block"> 100个人物雕像各有神态:有的手握农具躬身劳作,尽显北大荒开发的艰辛;有的身着工装紧握矿灯,复刻出矿山建设的火热;还有推着独轮车的迁徙者、扛着钢枪的革命者,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普通人的命运与时代的交融。58头动物、8件车船设备更是点睛之笔,耕牛的憨实、战马的昂扬、老式火车的厚重,让历史场景瞬间鲜活,仿佛能听见往昔的吆喝声、车轮声与抗争的号角。</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雕塑背后流淌的精神传承。从肃慎文化的萌芽,到改革开放的奋进,铜雕群以“钢雕”这一凝固的艺术形式,将穆棱河与兴凯湖流域的人文底蕴浓缩其中。它不仅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铜雕群,更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鸡西人从拓荒到发展的每一步。</p><p class="ql-block"> 如今,它成为城市永久性标志,提醒着每一个人:脚下的土地曾承载怎样的奋斗,未来的征程该延续怎样的精神。这组雕塑,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鸡西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5)《兴凯湖岗》</span></p><p class="ql-block"> 兴凯湖,镶嵌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中俄界湖。</p><p class="ql-block"> 从兴凯湖收费站开启这场旅行,便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来到新开流遗址,这里留存着数千年前人类渔猎生活的印记,鱼窖遗迹默默诉说着古人的智慧,让人不禁对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怀着期待登上兴凯湖观景台,眼前的景象瞬间将我震撼。极目远眺,浩渺的兴凯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小兴凯湖被湖岗分隔,却又相得益彰。小兴凯湖似温婉娴静的少女,水波不兴,透着一股温柔的气质;大兴凯湖则如豪迈奔放的勇士,烟波浩渺,无边无际,那磅礴的气势,直抵人心,让人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壮阔。</p><p class="ql-block"> 清风拂面,带着湖水的湿润与清新,吹散了心头的所有烦忧。此时,心中只剩对这片湖光山色的沉醉与赞叹,仿佛自己已与这天地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兴凯湖物产富饶,渔业资源丰富,大白鱼声名远扬。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让这里成为候鸟的天堂。想象着候鸟迁徙之时,万鸟翔集,遮天蔽日,该是何等壮观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如今,兴凯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漫步沙滩,感受细沙的柔软;乘船游湖,体验与水相拥的畅快。兴凯湖,不愧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6)《小兴凯湖》</span></p><p class="ql-block"> 静谧之境,在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鸡西市东部,距密山市35公里处,藏着一处被时光偏爱的地方——小兴凯湖。它与大兴凯湖同属兴凯湖,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最深处4-5米,平均湖深1.8米,由一条长90公里、最宽处约1公里、海拔69米的天然沙坝与大兴凯湖相隔,本是大兴凯湖的一部分,因20万年前大湖湖水退缩而形成。</p><p class="ql-block"> 九月初的小兴凯湖,宛如被遗忘的仙境。清晨,金色阳光倾洒,给湖面覆上薄纱。湖中的小丘,在光影里似翠绿宝石,点缀于如蓝色绸缎的湖面。成群海鸥或悠然栖于小丘,或欢快翱翔天际,清脆鸣叫在湖面回荡,为静谧添了灵动。</p><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台,拉近手机镜头,小丘上的海鸥愈发清晰。它们或静立,或扑棱翅膀,白羽落在浅褐土丘与翠绿草叶间,像散落的玉片。偶尔,一艘小机动船慢悠悠划过,载着两三个游客,发动机声响细微如蝉鸣,丝毫未扰湖水的静。</p><p class="ql-block"> 此刻,天地仿佛只装下我与这湖光鸟影。心像被湖风、鸟叫揉成软云,在蓝天悠悠飘着,所有烦忧都被抛在身后,只剩与自然相融的松弛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7)《大兴凯湖》</span></p><p class="ql-block"> 作为亚洲最大的淡水界湖,坐落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中俄边境地带。其总面积达4380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占据1240平方公里,南部归俄罗斯所有,北部为中国领土。它是因地壳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构造湖,平均水深3.5米,最深处可达12米,蓄水量高达153.3亿立方米,湖面海拔69米,年均结冰期有137天。</p><p class="ql-block"> 大兴凯湖烟波浩渺、气势磅礴,与小兴凯湖之间,绵延着一条长98公里的湖岗沙滩,还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最长沙滩”。沙滩由金黄色的粉细砂构成,踩上去松软舒适。当站在大兴凯湖岸边,入目的是一望无际的湖水,浩渺得如同大海一般。澄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与蓝天相互连接,仿佛天地在此处融合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微风轻轻拂过,湖面便漾起层层涟漪,好似无数银鳞在欢快跳跃。岸边,细软的沙滩不断绵延开去,几座茅草小亭错落有致地矗立着,为这如“大海”般的湖边增添了几分闲适的氛围。游客们有的在沙滩上漫步,尽情感受沙粒的轻柔;有的在亭下休憩,悠然享受着湖光带来的惬意。向远处望去,湖水与天际线交汇,那无比辽阔的景象,瞬间让人心生开阔之感,仿佛所有的烦忧都被这浩渺的湖水洗涤一空,心中只剩下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深深赞叹与沉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8)《登鸡冠山》</span></p><p class="ql-block"> 8月20日,天朗气清。下午四点,我与鸡西的友人一同驱车前往鸡冠山,专程赴一场日落之约。车行至半山腰便进入景区,再难向上,余下两公里需徒步攀登。</p><p class="ql-block"> 登山路径有二:一是陡峭石阶,虽近却耗力;二是平缓坡道,虽长但悠然。我选择了后者,伴着山间清风缓步前行,浓密林木如翠绿屏障,阳光穿枝叶缝隙洒落,在地面织就斑驳光影。</p><p class="ql-block"> 沿着盘山路往上走,清新的空气带着草木的芬芳扑面而来。越往山上,树木愈发繁茂,种类也多了起来,有的高大挺拔,有的低矮丛生,相互交织,构成了充满生机的山林画卷。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偶尔还能听到鸟儿清脆的鸣叫,为登山增添了不少乐趣。约莫半个多小时,便抵达了鸡冠楼前。</p><p class="ql-block"> 鸡西的鸡冠山因主峰形似鸡冠而得名,是鸡西的地标性山脉。登上鸡冠山的鸡冠楼可远眺鸡西市全景,鸡冠楼为辽代风格建筑,整体设计依照滕王阁建筑风格为主要元素,并结合鸡西地域特色设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9)《鸡冠日落》</span></p><p class="ql-block"> 站在鸡冠山顶向西望去,落日像一枚饱满的橙红柿子,悬在远山的弧线间,比正午时大了近一倍,边缘裹着圈毛茸茸的金芒,温柔得不像白日烈阳。</p><p class="ql-block"> 山风裹着草木清香掠过耳际,它慢慢下沉,把最后几缕金辉泼洒下来,原本模糊的云絮被染成橘红、玫紫,层层叠叠铺展在天际。山脚下的鸡西渐渐显露出轮廓。鳞次栉比的楼房褪去白日的喧嚣,窗棂反射着夕阳的碎光,像撒了一把星星。穿城而过的穆棱河泛着粼粼波光,把天空的色彩揉进水里,分不清哪是晚霞哪是河面。远处工厂的烟囱冒出淡淡的白烟,在暮色里晕成柔和的线条。</p><p class="ql-block"> 当那轮“橙红柿子”终于触到山尖,轻轻一沉隐入黛色里,天际的色彩才渐渐淡去。城市的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温暖的灯珠。山风渐凉,唯有天边残留的绯红,还在悄悄诉说着刚才那轮大太阳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0)《冠顶全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站在鸡冠山顶的鸡冠楼前,晚风轻拂,带着山间草木的清新,也裹挟着楼阁木质结构散发的古朴气息。举目四望,夕阳给天地镀上暖金,更有绚烂的火烧云肆意铺展在天际。那云朵似被点燃,红得热烈,粉得温柔,橙得明亮,如一幅流动的彩墨画,在天空中不断变幻。巍峨的鸡冠楼,飞檐翘角在霞光里更显庄重典雅,仿佛一位见证岁月的老者,静静伫立,与漫天云霞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当我正沉醉于火烧云与鸡冠楼、城市乡村交织的美景时,四个年轻女孩闯入视野。她们并肩站在鸡冠楼的围栏旁,朝着绚烂云霞,纷纷举起手比出“耶”的姿势,笑容该是多灿烂啊。我赶忙举起手机,将这青春洋溢、与古楼美景相融的瞬间,永久定格在镜头里。</p><p class="ql-block"> 远处山峦如黛,在余晖与火烧云的映照下,轮廓被晕染得朦胧又梦幻,像大地的脊梁,承载着这漫天的瑰丽。山脚下,村落、田野错落,屋舍的轮廓柔和,田埂似丝带,勾勒出静谧的乡村图景。更远处,城市楼宇隐约,烟火气与山间的清幽、鸡冠楼的古韵交融,奇妙又和谐。</p><p class="ql-block"> 此刻,胸中满是畅快。登山的疲惫被眼前的壮阔消解,只余对自然、人文与生活的赞叹。夕阳缓缓下沉,霞光与火烧云交织变幻,鸡冠楼在光影中更显韵味,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让人沉醉在这天地、古楼相融的美好里,满心都是对这世界的热爱与眷恋,只愿此刻能无限延长,将这美景深深烙印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1)《夕灯同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鸡西的鸡冠山,主峰形似鸡冠,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山脉。登上山顶的鸡冠楼,能将鸡西市全景尽收眼底。鸡冠楼为辽代风格建筑,以滕王阁建筑风格为主要元素,又融合了鸡西的地域特色,飞檐翘角,古意盎然。</p><p class="ql-block"> 当夕阳的余晖还眷恋着天空,为云朵染上橘红、粉紫的绚烂色彩时,鸡冠楼的灯次第点亮。暖黄的灯光从楼体的檐角、窗棂间透出,勾勒出楼阁的典雅轮廓,与天边的晚霞相互映衬,仿佛一幅古典与浪漫交织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钟楼,望着不远处的鸡冠楼,以及更远处城市里星星点点、逐渐明亮起来的灯光。城市的灯光与鸡冠楼的灯火遥相呼应,又和夕阳余晖交融,将天地间晕染出温暖而梦幻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晚风轻轻拂过,带着山间草木的清新,也裹挟着楼阁散发的古朴气息,心中满是对这美景的赞叹与沉醉,只愿能长久地沉浸在这鸡西独有的、自然与人文交辉的景致之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2)《笔墨鸡西》(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在鸡西的“新美文创工坊”,鸡西市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鸡西市美术家协会老年艺委会主任柏建财亲自参与“笔墨里的鸡西”全市离退休干部书画、摄影、篆刻作品展的作品装裱工作。装裱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对作品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寿命,还能通过装裱材料与工艺的搭配,提升作品的艺术观赏性,让作品更具美感与质感,更好地传达创作者的艺术思想。</p><p class="ql-block"> 装裱流程严谨细致,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清洁、修复等前期处理,确保作品平整完好。随后,工作人员仔细测量作品尺寸,选取合适的绫绢、宣纸等装裱材料,柏建财与其他人员一起,专注地进行裁剪、托裱等操作,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从绫绢的镶边到天杆、地杆的安装,都力求做到完美。</p><p class="ql-block"> 工坊内,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认真测量、裁剪材料,有的专注粘贴、固定,柏建财更是亲力亲为,以专业且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幅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离退休干部对鸡西的热爱与艺术情怀,通过精心装裱,力求让每一幅作品都能以最佳状态呈现,为即将到来的展览做好充分准备,让观众能更好地感受鸡西文化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3)《笔墨鸡西》(2)</span></p><p class="ql-block"> 9月10日,"笔墨里的鸡西"全市离退休干部书画、摄影、篆刻作品展在鸡西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场展览宛如一幅绚烂的长卷,缓缓铺陈开鸡西的魅力与老干部们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瞬间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所包围。书法作品中,或笔力雄健,或飘逸洒脱,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对家乡的热爱;绘画作品里,无论是山河壮丽,还是生活百态,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鸡西大地的勃勃生机;摄影作品定格了鸡西的精彩瞬间,从城市的变迁到自然的美景,记录着时代的脚步;篆刻作品则以古朴的韵味,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离退休干部,他们曾经为鸡西的建设挥洒汗水,如今又拿起笔墨、相机、刻刀,以艺术的形式展现鸡西的发展成就。鸡西市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鸡西市美术家协会老年艺委会主任柏建财亲自讲解,更是让我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这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让我看到了鸡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风情,也看到了离退休干部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精神风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激励着年轻人要积极向上,为鸡西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4)《笔墨鸡西》(3)</span></p><p class="ql-block"> "笔墨里的鸡西"全市离退休干部书画、摄影、篆刻作品展,以艺术之美展现鸡西风采。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这场展览依托老干部的政治、经验与威望优势,借笔墨、光影、金石,全方位呈现鸡西的历史底蕴、人文魅力与发展成就,凝聚起建设鸡西的强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展览中,书法或遒劲或灵动,饱含对家乡的赤子情;绘画或绘山河或描市井,定格鸡西四季与烟火气;摄影或抓瞬间或记变迁,留存城市发展与时代印记;篆刻或古朴或精巧,刻着岁月智慧与生活热忱。创作者们作为鸡西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以作品回望奋斗岁月,倾诉对家乡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鸡西的过往与当下、自然与人文,都在这些作品里缓缓铺陈,尽显老干部"老有所学、乐、为"的风貌。丹青溢彩,致敬时代。这些作品是对祖国的深情献礼,也是老干部艺术才华的展示,更彰显他们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与"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精神。期待老干部们继续发挥优势,为鸡西发展再添助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5)《麒麟山》</span></p><p class="ql-block"> 从桦南返程鸡西,车行至麒麟山脚下时,我们终是按捺不住,停下车来驻足凝望。这方藏于北国的景致,自带一份不事张扬的灵秀。</p><p class="ql-block"> 麒麟山坐落于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兴农镇境内,山形便是它最独特的名片——北峰如麒麟昂首,棱角分明的岩崖是瑞兽灵动的头角;南峰平缓收尾,恰似麒麟垂落的尾端;而中间蜿蜒起伏的山脉,像极了瑞兽弓起的腰身,整座山宛若一只巨麒麟静卧于此,“麒麟山”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驱车驶入景区,红檐飞角的牌坊立在蓝天之下,“麒麟山”三个鎏金大字在秋阳里熠熠生辉,只是没了往日游人如织的热闹。沿山路缓行,两旁树木褪去葱郁,或黄或红的枝叶层层叠叠,阳光穿过叶隙,在路面切割出明明灭灭的光斑,反倒比旺季多了几分清幽。</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彩色滑道的钢架在寂静中泛着冷光,曾满是尖叫与欢笑的骑马场如今空无一人,唯有花丛里的百日菊,仍固执地绽放着红、橙、粉的绚烂,与“彩滑道”招牌相映成趣。偶然瞥见林间澄澈的湖水,被红黄相间的树叶映衬着,像块蒙着薄纱的宝石,静谧得能听清风掠过树梢的轻响。</p><p class="ql-block"> 最触动人心的,是那尊伟人雕像,在秋山环抱中更显庄严肃穆,与周遭绚烂秋景碰撞出奇妙的和谐。一路行来,没有熙攘人群,只有风与树的私语、车与路的对话,将这北国秋日的静谧,悄悄刻进了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6)《延慧宫》</span></p><p class="ql-block"> 鸡西延慧宫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道教宫观,位于鸡东县平阳镇东南500米处,114县道南400米。它是一座传承北京白云观道教的全真龙门派道场。</p><p class="ql-block"> 延慧宫原名东大庙,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为南北走向。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是山门、吕祖殿、老君殿。山门是一座神殿,正中供奉着王灵官。进入山门,有宝鼎、香炉,两边是钟鼓楼。吕祖殿供奉着多尊神像,殿两侧有影壁画廊,分别是十阎罗殿和二十四孝图。老君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像,其左边是藏经阁,右边是 护法殿。</p><p class="ql-block">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以"道"为核心信仰,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久视"及世间太平。以"道"为宇宙本源和最高法则,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由"道"衍生,人若能顺应"道"、修行"道",即可与道合一,实现生命超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7)《凤凰山》</span></p><p class="ql-block"> 踏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仿佛闯入了一幅立体的生态画卷,而凤凰湖(八楞山水库)则是这幅画卷中灵动的水韵篇章。</p><p class="ql-block"> 目之所及,层层叠叠的山林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独特生态系统的尽情铺展。多样的树木如大自然的调色师,春新绿鲜嫩,夏浓荫蔽日,秋则将斑斓演绎到极致,深绿、浅黄、橙红交织错落,每一步都似在翻阅色彩浓郁的艺术典籍。</p><p class="ql-block"> 这里自然环境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94%,是国家级自保护区,也是中俄联合保护野生东北虎的基地。当视线落在凤凰湖那份灵动便跃然眼前。平静的水面如巨大翡翠,收纳山林倩影,微风掠过,波光粼粼如碎金跳跃,瞬间抚平尘世喧嚣。湖畔的步道上,游人或驻足赏景,或漫步闲谈。</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保护区里,凤凰湖与山林共谱交响,每一次呼吸都是与自然的亲密对话,每一次驻足都是对生态之美的深深折服,身心被纯粹的绿、斑斓的色与灵动的水洗涤,只余下对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与满心澄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8)《矿山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class="ql-cursor"> </span>在东北边陲鸡西恒山,蜿蜒伸展的山脉下蕴藏着亚洲最大的柳毛石墨矿,它如同大地深处沉睡的珍宝,悄然藏在区域总面积7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恒山,因煤而立、因煤而兴。鸡西恒山国家矿山公园作为全国首批28家国家级矿山公园之一,2007年开园。</p><p class="ql-block"> 恒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建立源于对鸡西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保护与传承。鸡西地区的煤炭开采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当时人们开始零星开采 。1925年,由我国著名矿业专家孙越琦主持、设计、建设的穆棱矿建成,这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设的矿井,在中国建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p><p class="ql-block"> 公园所在区域曾是鸡西矿务局的大型煤矿基地,包括恒山煤矿和小恒山煤矿等。其中,小恒山煤矿始建于1950年,1955年投产,是新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对立井煤矿,曾为全国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原恒山煤矿一井因被洪水淹没,致使井下采空区塌陷,经过40余年的演变,形成了如今面积达275.8亩的红旗湖。</p><p class="ql-block"> 该公园经近20年发展成集矿山保护、文化研究等为一体的旅游地。因矿山生态问题凸显、现有设施难满足游客多元需求,恒山区启动改建,以生态修复结合旅游开发促其转型升级,目前改建正进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登杏花山》</span></p><p class="ql-block"> 十月杏花山,褪去春时喧嚣,唯余秋的清寂。昔日漫山粉白杏花盛放,山径被赏花人潮挤满,热闹如沸;如今拾级而上,石阶上仅偶见一两位同好,整座山林将秋的私语,都留给了独处之人。</p><p class="ql-block"> 沿阶上行,两侧林木似被打翻的调色盘﹣-深翠的绿、明丽的黄、热烈的红,层层叠叠在山风中翻涌。栾树金叶、枫叶绯红、银杏嫩黄,把山路缀成一条斑斓绸带,每一步都踩在秋的韵脚里。</p><p class="ql-block"> 登至观景台俯瞰,鸡西城景与郊野秋光尽收眼底: 远处楼宇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近处田野褪去稼穑浓绿,晕开浅棕底色;蜿蜒铁轨如银线穿梭于黄绿林带,山脚下村落里,彩瓦农舍与金黄树影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天公却骤然变脸,雾云从山后翻涌而来,将天际染作铅灰。方才明朗的秋阳倏然隐匿,空气里漫开湿凉气息。忙转身下山,脚刚落山脚,豆大的雨点便噼啪砸下,催人加快脚步,只将满山秋色与山间风云,悉数留在了杏花山的秋光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