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路上的回望

星宇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国庆长假的第五天,阳光朗照,秋高气爽。我踏上了久违的外滩与金陵东路,不是为了凑节日的热闹,而是为了回望一段属于我的时光。往年的国庆,我总避开人潮汹涌的南京东路步行街。可今年不同,心中有一份牵挂—金陵东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自2020年动迁以来,这片土地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动我的心。同学聚会上说起“变化很大,很多房子都拆了”,我便再也坐不住。趁着假期,想亲自走一遭,看看那些熟悉的老街巷,是否还留着一丝旧影。</p> <p class="ql-block">  从南京东路步行街走进去,节日气氛热烈却不喧嚣。阳光洒在整齐悬挂的五星红旗下,整条街泛着庄重而温暖的光。游客不少,年轻人举着手机打卡,拍和平饭店,拍南京路纵深的街景,也拍东面那遥遥相望的东方明珠。推着童车的老人,在名表点墙边陪着孩子歇息的父母,都在这节日的阳光里留下欢笑。</p> <p class="ql-block">旺喜楼,上海小吃城顾客盈门。</p> <p class="ql-block">旗袍店聚集了一众爱美女士。</p> <p class="ql-block">  杏花楼前排着队,月饼的香气仿佛还在延续中秋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  我从四川中路左拐,转入南向的街道,人声渐稀,脚步也慢了下来。元芳弄到了。这里曾有一所元芳弄小学,是我母亲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小时候,她常带我去学校,与儿时的好朋友—妈妈同事的女儿玩,顺便去外滩黄浦江边看风景。如今,学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围挡和工地。但弄堂口那幢红砖洋楼还在—清水红砖墻,拱形门,中间一座塔楼,像教堂,又像旧时的公馆。它搭着脚手架,似乎正在修缮,而非拆除。六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挺立,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守着这条弄堂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我走进弄内,昔日的校园已化为一排围栏,里面一座新建的浅灰色尖顶小楼孤零零地立着,风格突兀,与周围格格不入。再往里,是两排工房,再往前,便是外滩。我默默站了一会儿,儿时元芳弄小学的校舍还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回到四川路,走到广东路口,那幢气派的红砖楼依然醒目—黄浦区中心医院的老楼。院内其他建筑已夷平地,唯有它安然无恙,想必是列入了优秀历史建筑名录。</p> <p class="ql-block">  广东路上的老房子依旧典雅,清水红砖墙,雕花门楣小阳台,比我们的石库门房子好多了。小时候总羡慕住在这里的人家,觉得他们过得体面又安稳。</p> <p class="ql-block">  继续西行,经过文物商店。小时候叫“古玩市场”,里面陈列着瓷器、字画、铜器等,每一件都透着文化的厚重。如今节日期间大门紧闭,门前冷落,仿佛连时光也遗忘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走到河南南路,对面拐角处正在拆除的楼房,是老同学苏某的老家。我驻足片刻,左拐进入河南路,曾经的商店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奥斯汀大酒店的现代轮廓。</p> <p class="ql-block">  延安高架桥横跨东西,车流不息,将我们记忆中那条静谧的延安东路,变成了城市动脉。桥背后中汇大楼依然挺立,曾是历史博物馆,我们夏天晚上总喜欢去那里乘凉。如今,它像一位老者,静静看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p> <p class="ql-block">  穿过延安东路,右拐进入金陵东路。黄浦分局对面的大楼,曾是街角的地标旅馆,如今裹上了厚厚的塑料布,尚未拆除。楼下277号,是我们当年就读的金陵东路民办小学分部,教室早已挪做他用,但“277”是我们深深印入脑中的代号,会想起那个学生时代的郎朗读书声和同学们上学放学涌出277号的情形,那时大跃进孩子多公立学校少,国家两条腿走路,兴办民办小学,许多民宅做了教室。我们就在那时就读了金陵东路民办小学。</p> <p class="ql-block">  我继续西行,山东路、盛泽路—我家的弄堂,仍然大门紧闭尚未动工。对面的骑楼也封着,静静伫立。福建路上的中华里也还未拆,尚存一丝旧日貌。</p> <p class="ql-block">  直到浙江南路,变化骤然加剧:南侧的骑楼只剩几根柱子和一面残墙,靠钢梁支撑,像一幅未完成的废墟画。</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残墙前,看着脚手架间露出的钢筋水泥,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墙内的房子曾经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和同学生活了多年的家,曾经有许多有名气的传统店,赵福记理发店,邵万生酱菜店,飞马服装店,……曾见证过我们的成长,如今却要让位于新的城市面貌。</p> <p class="ql-block">  骑楼的最外一层墙面仍花重金保护着作为上海开埠老建筑的象征。其他部位早已拆除,有两座高楼已拔地而起,已见雏形。</p> <p class="ql-block">  宝兴里已全拆,两幢高已建至三四层高。</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宝兴里建筑群的效果图,前景美好。</p> <p class="ql-block">  再往西到了永寿路。也是我班同学的旧居,早已围起来还没拆。</p> <p class="ql-block">  靠北一测已拆掉,新楼已建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云南南路上的余庆里,也是我班几位同学的老家,封着还没拆。</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走进云南路美食街,想在小绍兴吃顿午饭。这条曾红极一时的“网红小吃街”,如今早已不复往日喧器。燕云楼关了,舟山海鲜馆关了,洪常兴也关了。</p> <p class="ql-block">  鲜得来、五芳斋、德大西餐馆还在坚持,但门可罗雀。小金陵熟食店生意尚可,一边卖盐水鸭,一边供人堂食。</p> <p class="ql-block">  我走进小绍兴,店里冷冷清清,除了白斩鸡只有几种浇头面,几位退休人员在张罗。我点了碗鸡血汤,一客春卷。十年前,我在延安东路私人老板公司打工,隔三差五来此吃午饭,那时的小吃街人声鼎沸,烟火蒸腾。如今,只剩回忆在舌尖回甘。</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我再次回望金陵东路。阳光依旧通透,国旗在风中飘扬,新楼在工地中生长,老宅在修缮中重生。这座城市从不停止前进,而我,也只是它漫长岁月中的一个过客。可我知道,无论这里变成什么模样,那条我走过无数遍的弄堂,那扇我敲过无数次的门,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少年身影,都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希望改造后的金陵东路,能承载得起我们的乡愁,也能迎来属于它的再次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