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部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为背景的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长津湖那片被冰雪覆盖的战场。1950年,新生的共和国尚在襁褓之中,当美军铁蹄越过三八线,威胁祖国边疆,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在极寒与炮火中挺起不屈的脊梁。电影以第七穿插连的战斗轨迹为主线,串联起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从血火中淬炼的成长,也刻画了雷公、梅生等战士以生命书写的忠诚。他们不是冰冷的战争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鲜活生命,在风雪中燃烧着赤诚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当银幕上零下四十度的寒风裹挟着暴雪呼啸而至,当志愿军单薄的棉衣在冰原上划出倔强的剪影,《长津湖》用最冷峻的镜头语言,唤醒了一段深埋于民族记忆深处的历史。那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用体温对抗严寒、用血肉丈量信仰的真实。这一刻,银幕上的风雪扑面而来,也吹进了每一个观众的心里——那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精神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影片中的许多画面,早已化作刻入心灵的“名场面”。雪地里,战士们啃着冻得发硬的土豆,却笑着说“比家里的红薯甜”;雷公怀抱滚烫的标识弹,驾车冲向敌阵,生命尽头仍轻哼着“雄赳赳,气昂昂”;还有那尊静默矗立的“冰雕连”——他们被严寒凝固成雕塑,却以不屈的姿态凝固了时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火,却有直击灵魂的震撼。这些细节不煽情、不渲染,却让“英雄”二字有了温度、有了重量,成为冰雪中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p> <p class="ql-block">《长津湖》的意义,早已超越一部战争片的范畴。它是一封写给历史的情书,也是一堂面向未来的思政课。它让我们明白,今日的山河无恙,是无数人以冻僵的手指扣动扳机、以燃烧的生命阻挡敌锋换来的;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意志,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行动铸就的钢铁长城。而对于青年一代而言,这更是一部鲜活的“精神教科书”——我们虽生于和平年代,不必直面冰原上的生死抉择,但“保家卫国”的赤诚、“寸土不让”的坚毅,依然是我们应当接过的火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青年,观影之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我们或许无法像先辈那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可以在实验室里潜心钻研,在岗位上默默坚守,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正如伍万里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钢铁战士,当代青年也应在时代的“战场”上完成自己的蜕变。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用知识与汗水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英雄叙事”——这,便是对冰雪中那抹赤诚最深情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历史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英雄的精神永远在风雪中闪耀。长津湖的寒风或许已停,但那股穿透时空的信仰之力,依然在我们血脉中奔涌。愿我们铭记那片冰封的战场,更传承那份不灭的赤诚。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让信仰在奋斗中淬火成钢——这才是对《长津湖》最好的致敬,也是对“冰雪中的赤诚与信仰”最深刻的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