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迹

岳龙

<p class="ql-block">国庆中秋长假,是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的时节。今年中秋前夕的10月4日,早晨8点多一点,我即驱车前往大哥退休后的常住地,也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成长地——临安杨岭。</p><p class="ql-block">钱塘快速路和杭徽高速也还算畅通,1个半小时左右,就来到了浪口村,直行是去往杨岭,左拐是去往青云桥(从青云桥也可以到杨岭我大哥家),这时左拐的绿灯亮起,意识中就跟着绿灯左拐去了往青云的道上,不到一刻钟就到了青云桥(青云镇现在改名叫太湖源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青云桥是青云镇政府所在地,也是方圆十几公里范围之内的繁华所在。青云老街的商业生活设施俱全,父亲所在的供销社的商店如百货食品商店、药店、理发店等都在这条街上。</p><p class="ql-block">青云桥是父亲工作多年的地方,童年时代,特别是夏天放暑假的日子,我总是赖着父亲,要去到青云桥,有时父亲也会带着我去青云桥住上几天。所以对青云桥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每次去青云桥,父亲总会从食堂打来一些平时不大可能吃到的鸡鸭鱼肉,让我改善伙食。也会从不多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点来给我买一些练习本和几支铅笔,有时还会买一点平时吃不到的水果和棒冰,让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父亲是抽烟的,主要抽“雄狮牌”香烟,他会把抽完香烟的烟壳小心的拆开,撸平,用订书钉钉起来,让我在烟壳的背面写字。</p><p class="ql-block">老街的边上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高大的(小孩的眼里)石拱桥,人们叫这座桥也叫青云桥。</p> <p class="ql-block">吃过晚饭后的傍晚,是小河最为热闹的时刻。人们纷纷来到桥边,沿着河堤边的台阶,去往河里。</p><p class="ql-block">河底是鹅卵沙石成分,河水清澈见底,清凉舒适。年长一些的大妈阿姨姐姐们都会拎着一大篮子的衣服去到河里浣洗。男人小孩们都赤着膊穿个短裤在河里游泳(玩)洗澡。这个时候也是孩子们一天中最惬意、最快乐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在河里游玩尽兴返回街上,大人们已经在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泼洒过水,整个街道变得凉爽了。这个时候小孩们都会沿街寻找扎堆的,找到老人们说书讲故事的地方,静静地听老人一板一眼的讲诸如水浒三国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夏天蚊虫特别多,大人们会点燃艾草干,在地上撒上几圈,这样蚊子就逃走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青云桥已再无往昔的样貌,所有的政府机关、商业设施都在新建道路的两旁,老街的两旁商店已不复存在,都被两三层高的独立民居所替代。</p><p class="ql-block">只有那座石拱的青云桥依然静静的伫立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离开青云桥已近中午时分,只需15分钟左右,就来到了苕溪边的大哥家。</p><p class="ql-block">与农村分散式居住不同,大哥家是集中式居住小区,东边就是苕溪,西边靠山,南面是竹林,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小区大概有20来户人家,统一的独立三间三层小楼,落地面积约120平米左右。</p><p class="ql-block">到得大哥家,大嫂已做好了午餐。有新鲜的笋烧雪菜、放养在竹山上的白切竹林鸡、红烧土猪肉、炒冬瓜、红烧鱼,非常的丰盛。</p> <p class="ql-block">听大哥说,今年4月初到现在,一直都住在了这里,可能要到冬天才会回城里。自此,大哥开启了新时代新农人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苕溪大坝的边上,大哥请人拉来三大车的土,再在附近村里买来鸡粪羊粪等有机肥,垦荒造地,形成了5分左右的土地。锻炼身体的同时,实现了蔬菜的自足有余。</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六点左右,已经醒来,就起来随大哥去往地里。不大的地里,大哥种植的红薯、生姜,芋艿,郁郁葱葱,生机蓬勃。秋玉米已快成熟。三天前撒下的一孔一孔的萝卜籽们,尽管只有两片小小芽,依然倔强地合力把土片抬出土层;有的土表已经裂开,可以从裂开的土层中看到小芽,即将“破土而出”…,大自然的生命力是何等的神奇和顽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早餐过后,我和大哥前往我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的下路畈自然村。</p><p class="ql-block">1963年我家被全家下放,来到下路畈落脚。听哥哥们说,我是放在箩筐里被担着来到这里的。期间整整17年,哥哥姐姐们被中断学业,小小年纪就要和当地农民一样,下地劳作。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p><p class="ql-block">十月的金秋,天气依然如夏天般炎热,阳光灼灼,但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兴致。</p><p class="ql-block">10多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下路畈村。道路两旁,水稻长势十分的良好,弯弯的稻穗已呈金黄色,穗粒十分的饱满。</p><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的一帧帧一幕幕开始在脑海里浮现:夏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条水沟里捉泥鳅,在那条石坎下钓黄鳝,夜晚打着篝火在水沟里抓黄鳝。蝮蛇和水蛇是这里的常见蛇,偶尔还遇到大蛇……</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农业,没有什么机械,完全的靠人力。双抢季节,也帮着大人们去拔秧,种稻子。</p><p class="ql-block">下午下田,水是热热的,有时甚至发烫。到了傍晚,除了田蚂蟥,最恼人的是成群结队的细黑蚊子,赶也赶不走,身上常常长出一个个疱,好难受的奇痒。</p><p class="ql-block">待到天黑,终于解放,一个个泥人似的奔向山边的小溪,在水里扑腾,在水里打滚,偶尔还打打水仗,以消一天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秋天,收获的季节,也是小伙伴们最为开心的季节。除了在稻田里捡拾稻穗,在燃烧的草泥堆里烘烤红薯,在那个时常饥饿的时代,也算是一种美食了。</p><p class="ql-block">小秋收,是中小学生每年的必修课,课余时间和星期天,都要到山上去采橡子(一种做酒的原材料),除了完成学校分派的任务,剩下来的就可以拿到供销社的收购站换钱了。山上还有一些可以生食的野果如猕猴桃、金刚刺果、乌米饭(跟米粒一般大小的甜果)等,都是小朋友们充饥的美食。</p><p class="ql-block">山上还有一些药材,放学后拿一把锄头,挖出来,拿到收购站换钱。除了交给父母,总可以留下一丁点儿,也算是自己的小金库了,可以买铅笔橡皮擦,有可能的话,还可以买一个肉包子(在当时绝对是奢侈品了)。</p><p class="ql-block">秋冬之交,上山打柴火也是小伙伴放学后的作业,从放学到天黑,一般都要打一捆柴火回家,以至于70年代初中期,附近的山上,都是白茫茫的,少有高大的灌木群……</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会养猪。开春以后,小伙伴们无论男女,都要背上竹篮,去田间地头挑猪草,这也算是一种相对轻松的活计。有时小伙伴们还会“赌”上一把,就是各自拿出一捧猪草放在指定的地方,在竹篮环上放一颗小石头,在10米开外用镰刀当投掷工具,轮流投掷,谁投中,把小石头砸下来,那堆猪草就归谁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转完村子前头的田间地头,我们来到了离村子不远的平山岗上,整个山坡,一望无际,完完全全的被一道道绿色的茶叶树丛所覆盖,真是绿色的海洋。</p><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的我们,每当谷雨过后,都要起早来到这里,采摘茶叶。有时一个早晨,也可以采到3、4斤左右的青叶,也算是为家庭作出了贡献,没有“吃白饭”了……</p><p class="ql-block">茶山边道路的两旁,各有一株一人多高的柿树,一根根细细的树枝上结满了果子,柿子垒着柿子,把树枝都累弯了,但没有断裂。真的敬佩大自然赋予柿树的坚强。</p><p class="ql-block">看到柿树的人们可能都会会心的一笑,“事事(柿柿)如意”!万事如意!这可能也是茶山主人当初栽种柿树的美好心迹吧。</p><p class="ql-block">在此,也祝愿看到本文的朋友们事事如意、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p><p class="ql-block">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正处于“十年浩劫”时期,物质生活是极其的贫困,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一件衣服常常是老大传老二,老二传老三,补丁加补丁。青黄不接的时候,东家向西家借,南家向北家借,实在不行,也有外出要饭乞讨的……。同样的,精神生活也是极其的贫乏,除了“红宝书”,很难看到文学作品和科学书籍。</p><p class="ql-block">但,当时少年的我,年少怎识愁滋味!</p> <p class="ql-block">特别感恩小平同志等当年的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大力平反冤假错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当年的“黑五类”予以平反和摘帽,</span>使国家在政治上逐步走上了民主与法制的轨道,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和开放,使国家经济从此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我家也被落实政策,几个哥哥都陆续进城安排了工作,我也有幸于1979年成为全公社考上大学的2个应届毕业生之一……</p><p class="ql-block">岁月不及念,一晃又一秋。一辈子很短,短到来不及细数。蓦然回首,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p><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更甚。只是,父母已然远去。俗话说,长兄如父,大哥就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依靠。</p><p class="ql-block">祝哥哥姐姐妹妹们节日快乐!保重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中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