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历代帝王庙

鱼儿

<p class="ql-block">10月3日和妹妹参观完广济寺去历代帝五庙参观。</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它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始终以三皇五帝为祭祀中心,体现了三皇五帝崇高的祖先地位;庙中入祀人物不断增多,到清乾隆时期,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的牌位,在东、西配殿供奉历代文臣武将79人的牌位。清代建有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整体布局气势恢宏,显示了皇家庙宇的尊贵和气派,为中国古建筑精品。</p><p class="ql-block">为了不丢下任何一个看点,我俩按参观导图参观。</p> <p class="ql-block"> 影壁</p><p class="ql-block">庙门对面与阜成门内大街相望的是琉璃影壁,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其顶为庑殿顶,覆黑琉璃瓦绿剪边。影壁东西长32.4米, 南北厚1.35米,高度约为5.6米。影壁正中</p><p class="ql-block">有琉璃团花,四角饰有琉璃岔角。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琉璃影壁之一。 ‌</p><p class="ql-block">作为明清皇家祭祀建筑群的起点,该影壁见证了662次皇家祭祀活动,其规模与规格体现了明清两代对历代帝王祭祀的重视。</p><p class="ql-block">影壁与庙门之间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传统礼制建筑的庄重感,多民族文字的下马碑(满、汉、蒙、藏、回、托忒六种文字)彰显了清代祭祀制度的特殊性。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庙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面阔三间15.6米,进深9.5米,庙门两侧为八字墙,中有云山纹御路。 </p> <p class="ql-block"> 下马碑</p><p class="ql-block">立于清代,历代帝王庙门前左,右</p><p class="ql-block">各一座。用“满、汉、蒙、回忒”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p><p class="ql-block">以示对历代帝王的尊敬。及多民族的融合和统一。</p><p class="ql-block">左侧下马碑阳为“满、汉、蒙”文,右侧下马碑阳为“托忒,回,藏”文。1999年复立。 </p> <p class="ql-block"> 景德门</p><p class="ql-block">从庙门进入院内只看到钟楼,这是一个没有鼓楼的寺庙。景德门前因国庆期间门前摆放着花坛,其中有两颗盆栽石榴树上果实累累,火红的石榴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再往前走就看到主殿景德崇圣殿。</p><p class="ql-block">景德崇圣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九间(51米),进深五间(27米),重檐庑殿顶,金丝楠木柱,地面墁金砖,为"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筑。清雍正、乾隆时期曾大修,重绘金龙和玺彩画、更换成黄琉璃瓦顶。 到清乾隆时期,殿内供奉主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188人的牌位。</p><p class="ql-block">殿前月台,东、南、西三面有石护栏,南面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东、西各出一陛。</p><p class="ql-block">进入殿内,正中供奉的是三皇五帝牌位。两边供奉其他朝代皇帝的牌位。从东到西依次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辽</p><p class="ql-block">唐(618年一907年)、五代(907年-960年)、辽(907年-1125年)、宋(960年一1279年)38帝</p><p class="ql-block">唐16帝,辽6帝、后唐1帝、后周1帝,宋14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帝</p><p class="ql-block">少昊,号金天氏,东夷部落首领、 </p><p class="ql-block">颛顼,姬姓,号高阳氏。传为黄帝之孙。 </p><p class="ql-block">帝喾,姬姓,号高辛氏。传说是黄帝的曾孙。 </p><p class="ql-block">尧,陶唐氏,名放勋,传说是帝喾之子,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年老,让位于舜,史称"禅让" </p><p class="ql-block">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原始台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他受尧禅让继位, 选拔人才,命禹治水,年老,禅让其位与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皇</p><p class="ql-block">太昊,风姓,号伏羲,传说是我国东夷部落首领,曾教民渔猎、畜牧,制作八卦, 是中华民族最早先祖。</p><p class="ql-block">炎帝,姜姓,号神农氏,传说始居姜水流域,后沿水、黄河东徙,进入中原, 发明耒耜,教民农耕,故称神农氏。 </p><p class="ql-block">黄帝,姬姓,号轩辕,生于寿丘,建都有熊,相传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 医学、算术等,称"人文始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商</p><p class="ql-block">夏14王,约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6世纪。夏王禹,亦称大禹,姒姓,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的奠基者。 </p><p class="ql-block">商26王。约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商王汤,商朝建立者,亦称成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一南北朝</p><p class="ql-block">两汉(公元前206年一220年)、三国(220年一265年)东晋(317年一420年)、南北朝(420年一589)40帝</p><p class="ql-block">两汉18帝、三国蜀1帝,东晋7帝、南朝宋3帝、齐1帝,北魏8帝、陈2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元明</p><p class="ql-block">金(1115年一1234年)、元(1271年一1368年)、明(1368年一1644年)30帝。 金6帝,元11帝,明13帝。 </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践继续走我们来到了祭器库,此地是《 回望·选择 明清皇帝与历代帝王庙》专题展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皇家庙宇,由明清皇帝选择入祀帝王及从祀名臣,主导者为明洪武、嘉靖,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六位皇帝。 </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包括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的王、 秦汉至明清时代的皇帝,共计460多位。主要特点如下: 历史功过不同。《资治通鉴》区分为创业、守成、陵夷(衰落)、中兴、乱亡五种类型。 </p><p class="ql-block">所处朝代性质不同。以大一统王朝为主,总计时间最长, 帝王在位相对稳定。分裂割据时期诸政权称“偏方之国”,历时较短,帝王更换频繁,最终由胜出者复归于一统。 </p><p class="ql-block">帝王族属不同。以华夏一汉民族帝王为主,也有北方民族帝王及不同民族血统的帝王,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p><p class="ql-block">明清皇帝选择入祀帝王,由少到多,最终达到188位,旨在“报功观德”,彰显历代帝王之功德传承,而昏庸乱亡之君拒之门外,不予祭祀。 </p><p class="ql-block">走进本展览,可一探其回望与选择过程。 </p> <p class="ql-block"> 崇祀三皇五帝和</p><p class="ql-block"> 大一统开国帝王</p><p class="ql-block">入祀十六人:三皇五帝(依《帝王世纪》,三皇指伏羲、炎帝、黄帝,五帝指少吴、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 </p><p class="ql-block">未入祀秦始皇、晋武帝和隋文帝,理由是,“秦、及隋,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斥而不与”。至清乾隆帝,选择部分东晋帝王入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明清两代建筑成就于-身,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的精品之作。 历代帝王庙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向世人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 </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历史。历代帝王所代表的中华治统一脉相传,即重要见证。乾隆帝将其表述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极为精当。 </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虽然朝代屡经更迭,但以历代帝王为象征的主权与治权始终延续,创业与守成相沿,多元与一统相系。 </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崇尚功德。尊崇三皇五帝为恩泽华夏的治统之首,历代帝王只入祀有功德者,且以“法戒兼资,古可为鉴”为祭祀要义。 </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极具中国特色,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且在各文明古国中独树一帜,举世无双。 </p> <p class="ql-block"> 从唐长安到明南京</p><p class="ql-block">在京城建庙祭祀前代帝王,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唐玄宗在长安修建三皇庙,五帝庙,周武王、汉高祖庙,分别祭祀。 </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定都南京。洪武帝诏建历代帝王庙,创一庙之中合祭历代帝王之制。洪武七年(1374年),庙建成于鸡鸣山之南,后遇火灾,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另建成于钦天山之阳,命大学士宋讷撰写《救建历代帝王庙碑》碑文。今庙已不存,《明会典》载有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从南京到北京</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帝朱厚熜,庙号世宗。赢得“大礼议”之争后,改革坛庙成制,恢复历代帝王庙独立地位,再建新庙。嘉靖九年(1530 年),“令建历代帝王庙于都城西”。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定阜成门大街原保安寺旧址建庙。建庙期间,暂于紫禁城文华殿祭祀。嘉靖十-年(1532年)夏,新庙落成。 </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明太祖朱元璋初建于南京,明嘉靖帝再建于北京,至清乾隆时,正殿主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188位,东西配殿从祀历代名臣79位,是史上唯一人祀历代君臣最多的皇家庙宇。 </p><p class="ql-block"> 三皇五帝时期</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主祀的三皇五帝,指传说时代的伏羲、炎帝、黄帝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从祀的名臣有辅佐黄帝的风后、力牧、仓颉和辅佐虞舜的夔、伯夷、皋陶、龙、伯益,共8位。</p><p class="ql-block"> 夏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主祀夏王14位、商王26 位、周王32位,计72位。从祀的名臣有商代伊尹、仲虺、傅说和西周的太公望、周公旦、召公爽、毕公高、吕侯、召穆公虎、仲山甫、方叔、尹吉甫,共12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汉三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主祀西汉皇帝10位、东汉皇帝8位和三国蜀汉的昭烈帝刘备。从祀的名臣有西汉的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刘章、丙吉、魏相,东汉的邓禹、耿弇、冯异、马援和三国蜀汉的诸葛亮、赵云,共14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几乎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 建筑实体与精神文化共鸣。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神灵魂与脊梁,更是中国理想是都城秩序的杰作,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经历了肇始于元、成形于明、完善于清、变化于民国、发展于新中国7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题经历了从皇权至上到人民至上的根本性转变,如今正在走向光明。</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这条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 气势恢宏、严整有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记忆,以丰富的历史遗存生动地展现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持久的影响力。它不仅是一条城市的中轴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轴线,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p><p class="ql-block">通过本次展览,希望大家对北京中轴线有更深入的了解,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让它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我们的城市和民族增添无尽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东西配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单檐歇山</p><p class="ql-block">顶,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历代文臣武将的陪祀场所。清雍正时期,殿内供奉40人的牌位。 </p> <p class="ql-block">东西配殿举办《功在社稷,德协股肱》从祀名臣展</p> <p class="ql-block">功在社稷德协股肱 是清雍正皇帝对历代名臣的两大赞誉:所建功业益于江山社稷;高尚品德堪称国家栋梁。强调开国元勋有创业之功,长治久安更需治国良臣,从祀他们全为激发明智,使 德教相续,让功业重光。</p> <p class="ql-block"> 唐朝</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主祀唐代皇帝16位,从祀名臣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狄仁杰、姚崇、宋璟、郭子仪、许远、张巡、李泌、李晟、陆贽、裴度,共13位。 </p> <p class="ql-block"> 宋 辽 金时期</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主祀北宋皇帝7位、南宋皇帝7位,与北宋对峙的辽国皇帝6位、与南宋对峙的金国皇帝6位。从祀名臣有北宋的曹彬、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曾、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司马光,南宋的李纲、赵鼎、岳飞、韩世忠、文天祥,辽国的耶律赫噜和金国的斡鲁、宗翰、宗望,共19位。 </p> <p class="ql-block"> 元明时期</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主祀元朝皇帝11位、明朝皇帝13位。从祀名臣有元朝的穆呼哩、布呼密、巴延、托克托,明朝的徐达、常遇春、刘基、李文忠、 杨士奇、杨荣、于谦、李贤、刘大夏,共13位。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代名臣是辅佐历代帝王实现具“文治武功”的中坚力量,既有开国元勋,也有治国良臣,皆功高德厚,载誉千秋。 </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的从祀名臣,并非名臣的全部,而精忠报国的理想和智勇,立 德于世的信念和坚守,则是他们的共同品格。历代名臣或继世而生,或间世而出,历久弥新,一脉传承。 </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遴选他们同堂享祀,共此殊荣,其包容千古,敬仰先贤,报功观德,激励后人的祭祀要义尽显其中矣。 </p> <p class="ql-block">神厨举办《礼序乾坤·脉承古今》为主题展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历史脉络:时空坐标”“空间格局:遗产要素”“价值意蕴:文化传承”三个版块,简要而系统地呈现北京中轴线的时空演进历程和15处遗产点的景“观魅力,彰显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标识的独特价值,诠释其“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不仅是个人称谓与标识,更是饱含家族梦想,浸透社会沧桑,折射家国命脉的文化。 </p><p class="ql-block">北京历代帝王庙,供 奉由三皇五帝领衔的一百八十八位历代帝王与八十位功臣名将, 至清乾隆时期形成“中华统绪,不绝如线” 的祭祀体系,体 现了中华一统、主权延续、 </p><p class="ql-block">朝代更迭、一脉相传的人文特色。 </p><p class="ql-block">流传数干年的中华姓氏,今使用者不下十几亿人。追根溯源,每一个姓氏与三皇五帝都有干丝万缕的关联,让我们在寻根问祖中,感受百姓一家,根在华夏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姓氏文化植根于骨髓、流淌在血液、衍生为亲情,是一种包容共生、多元交互的中华优秀文化因子,.是蕴藏凝聚力、亲和力、持续力的正能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 </p><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文化之特色,在于民族交融,在于千年贯通。 </p><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文化之价值,在于活在当下,在于传薪未来。 </p><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文化是每位公民爱家爱国的自习的读本。</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p class="ql-block">清代增建,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用于专门祭祀关羽。 庙内以连环化的形式展出关羽的一生事迹。是历代帝王庙中特有的“庙中庙”。 2003年复建。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庙院东有东燎炉</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为 绿色</p><p class="ql-block">琉璃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2004年复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