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冈:北魏和石窟的千年绝唱(上)</p><p class="ql-block">风穿过云冈的山谷,带着北魏千年间的回响。我站在露天大佛脚下,仰天望去,那面容慈祥的仿佛能容纳千年的尘埃。</p><p class="ql-block">她双手结印,背后火焰般的光轮在石壁上蔓延,像是从岩心燃起的信仰之火。四周的小佛像树立,或跪或站,是在聆听,是在礼拜。</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时间不再是直线,而是一圈圈荡开的涟漪,将我卷入那开凿石壁,锤声不息的年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座,附属石窟209个,大小造像5.9万尊,规制极为宏大,令我震惊!</p><p class="ql-block">我去过莫高窟,云冈石窟虽然没有它规模大,但精雕水平却胜过莫高窟;我去过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无论从哪个方面儿讲都超过它;我去过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虽然它的壁画和洞窟构造别具一格,但它比不上,国内四大石窟排名第三的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让我们不得不从北魏历史讲起……</p><p class="ql-block">从天兴元年到武帝迁都平城(今大同),到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到北魏拓跋弘(467~499)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国都的时间长达96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第一人,是佛教在汉地复兴的关键人物昙曜。他的历史资料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少时出家在凉州修习禅业。他在文成帝继位后,在皇家人力物力支持下,公元460年,昙曜在平城武周山开始了建造巨型佛窟。</p><p class="ql-block">其中最著名的五个洞窟便出自昙曜之手,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史称“昙曜五窟”。我是按旅游线路相反方向参观的,即从西往东方向游览的。这样辟开了旅客拥挤现象也重点去探索和熟悉这个“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昙曜向文成帝建议开窟五所,每个窑所供奉一尊大佛,分别象征北魏开国以来的5位皇帝,礼佛便是礼帝,皇权与佛因此就结合起来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按已故国内石窟专家宿白先生,把昙曜五窟(即云冈第16~20窟)按其特征形制做了分类。</p><p class="ql-block">他认为,五窟处于最西的露天大佛20窟,对应的是开国皇帝道武帝,然后依次向东,第19窟对应的是明元帝,第18窟对应的是太武帝,第17窟对应是景穆帝,从第16窟对应是文成帝。</p><p class="ql-block">宿白先生的推论,中外专家也有不同看法。</p><p class="ql-block">我的游览路线是从西往东,也就是重点的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我首先看见了第20窟的露天大佛,这是云冈最震撼的圣地,13.7米的释迦坐像,高鼻深目,嘴角微扬既是西域佛陀的庄严又含汉地菩萨的温润。</p><p class="ql-block">砂岩风化后,佛身裸露,却更显得沧桑~ 它曾是鲜卑拓跋帝现如来时光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第20窟应该在北魏的开凿过程中就发现了坍塌,并且发生过不止一次,坍塌后,工匠们做了补救,将断掉的西立佛残片重新接榫起来,在窟前加接了木阁。</p> <p class="ql-block">第19窟的弥勒菩萨,衣纹如流水,垂落至莲座,犍陀罗的袈裟样式下,藏着中原匠人的细腻。</p><p class="ql-block">第18窟的立佛,身披千佛袈裟,每一尊小佛都是北魏对“佛法无边”的具象诠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7窟的交脚弥勒,双腿交叉如王座,鲜卑族的雄浑与佛国的慈悲在此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第16窟的立佛,右臂残缺,却以断裂的轮廓诉说北魏的辉煌——那是中亚的乐舞、波斯的纹样,最终凝固成石壁上的永恒。</p><p class="ql-block">这座窟的褒衣博带佛像标志着云冈艺术的重大转变。这尊13.5米的佛像面容清瘦,衣袂宽大,已完全采用中原汉式服装风格。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佛教艺术从此走向"秀骨清像"的新阶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昙曜五窟的每一道线条,都是丝绸之路的复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不仅开创了"云冈模式",更深刻影响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这种"皇帝即如来"的造像理念,后被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继承。在艺术技法上,昙曜五窟融合了犍陀罗艺术的写实风格与中原传统的线刻技法,形成了独特的"平直刀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来自凉州的工匠带来了西域技法,中原画师注入了传统审美,而鲜卑统治者则提供了政治支持。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使昙曜五窟成为5世纪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我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昙曜五窟依然闪耀着文明交融的光芒。这些历经1600年风雨的造像,不仅记录着北魏王朝的兴衰,更诉说着人类对信仰与美的永恒追求。</p><p class="ql-block">当夕阳为露天大佛镀上金边,那些镌刻在岩壁上的希腊柱式、印度佛塔、波斯纹样,仍在进行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闲笠翁写于乙已年中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篇专叙第六窟,更精彩!</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