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伙儿有没有发现,这中秋节年年过,味道好像不太一样。今儿个咱就聊聊,六七十年代的中秋和现在的中秋,到底差在哪儿,又有啥没变的。</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过中秋,那可真是“盼星星盼月亮”。那会儿物资不富裕,月饼都是稀罕物。我记得小时候,快到中秋了,供销社的玻璃柜台里才摆上月饼,用油纸包着,一包包码得整整齐齐。那月饼大多是五仁的,里面有花生、瓜子、青红丝,偶尔能碰到带点冰糖的,就算是“高档货”了。一般人家也就买两三块,家里孩子多的,得切成小块,一人一口,那滋味,甜到心里头。</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全家团圆就是围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着藕、月饼、菱角、茶水等。放完鞭炮后,一家人一边分吃着敬供月亮的食品,一边听大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敬月亮的茶水一定让小孩喝,因为喝了不尿床。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月光就是最好的灯,照着满院子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再看现在的中秋,那可真是“花样百出”。超市里的月饼柜台能占半条街,广式的、苏式的、冰皮的,还有流心奶黄、巧克力味的,光听名字就让人挑花眼。包装也讲究,铁盒的、木盒的,有的还带着精美礼盒,送人体面得很。可说实话,现在的孩子对月饼好像没那么稀罕了,平时零食吃得多,月饼反倒成了“过节仪式”,尝两口就放一边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团圆的方式也变了。一家子人可能不在一个城市,有的得提前订高铁票、机票往家赶;有的实在回不来,就打视频电话,对着屏幕举杯。饭桌上的菜也丰盛,鸡鸭鱼肉不算啥,还得有海鲜、时蔬,摆满一桌子。吃完了饭,年轻人可能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孩子们对着平板电脑看动画片,老一辈坐在旁边看着,嘴里念叨“现在的日子真好”,眼里却好像少了点啥。</p><p class="ql-block"> 其实细想想,变的是过中秋的排场,不变的是那份盼团圆的心。六七十年代盼的是一块月饼里的甜,现在盼的是一家人围坐的暖;那会儿听故事靠大人讲,现在想听故事点手机想听啥有啥。当抬头看月亮的瞬间,心里想的还是家里人都在,真好。</p><p class="ql-block"> 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中秋还是那个中秋。不管是油纸包的月饼,还是精致礼盒的点心,不管是院里乘凉的热闹,还是视频里的笑脸,最金贵的,始终是那份“团圆”的念想。这大概就是中秋留给我们最实在的味道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金风送爽桂香飘,玉宇澄清月色娇。万户欢歌传喜讯,千家把酒庆良宵。饼分圆缺情无限,人聚悲欢意未消。此夕清辉同普照,神州共沐乐迢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