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味道

逍遥客

<p class="ql-block">同一个节日,不同时代出生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50后,对中秋这个传统节日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就有了一些敏感的思绪。</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中秋节因闰六月而姗姗来迟,暑气的退场也显得格外拖沓。枫杨仍凝着盛夏的浓绿,杏叶未染半分秋黄,桂树枝头才刚缀起米粒大小的花苞——时序已至仲秋,天地却仍浸在夏末的余温里,连风都带着未散的黏腻。</p> <p class="ql-block">风的转场发生在某个无甚标记的傍晚。前一日还裹挟着汗味的热流,忽然蜕变成浸过井水的棉线,掠过皮肤时沁出细碎的清冽。再望那桂树,间已藏起星点米黄,中秋的序章已悄然开启。</p> <p class="ql-block">“如今何必执着于过中秋?”这样的疑问常被提及,却也并非无因。物质丰裕的时代里,不必等至八月十五,超市冷柜中随时躺着冰皮、流心等各式月饼,水果摊的玻璃柜里,红透的石榴与金黄的柚子四季常存。科技更消解了团圆的稀缺性:视频通话可架起跨山海的虚拟餐桌,高铁票能将千里归途压缩至数小时车程。可即便如此,每到这个时节,人心里仍会腾起一种难以名状的牵挂,如藤蔓悄然攀附老墙,在不经意间缠得愈发紧密。</p> <p class="ql-block">人们执着的或许从不是“团圆”这一行为本身,而是其背后承载的仪式感重量。童年的中秋是具体可感的:是掰开莲蓉月饼时流淌的甜腻,是父亲在院中摆开的小方桌,是母亲切石榴时溅在蓝布桌布上的红籽。那时的团圆有声音、有光影——是一家人围坐时的笑声撞碎月光,是银辉落在碗沿上的细碎亮片。而今,故乡沦为地图上的坐标,亲人散落在不同的城市网格里,团圆渐渐简化为“电话里的一句问候”“微信里的一个红包”。可即便只剩形式,人们仍愿恪守这传统节日的仪式,虽表达形式表现不一。</p> <p class="ql-block">过节形式的淡化,在日常场景里更显具体。 从前中秋前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老人蹲在巷口挑选最饱满的核桃,主妇们围在一起比较月饼票的花色,孩子们攥着零花钱在集市上追着糖画摊跑,整条街都浸在“要过节了”的热闹里。如今,节日的筹备更像一场“单兵作战”:年轻人在手机上点几下,月饼便从电商仓库直接寄到家门口;商场里的中秋装饰刚搭好,便被下一波促销海报覆盖;连赏月的传统也变了模样——有人对着手机屏幕里的“云月亮”拍照,有人在加班的间隙刷到朋友圈的中秋文案,才惊觉“哦,今天是中秋”。那些需要邻里互助、全家协作的仪式,正被便捷却单薄的现代方式取代,节日的“氛围感”也随之被稀释。</p> <p class="ql-block">食物的滋味变迁亦印证着这种改变。从前一块五仁月饼能分食一整晚,酥皮落在衣襟上都要拈起吃掉;如今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类月饼,舌尖却总觉少了些什么。细思方知,被怀念的从非食物本身,而是与食物绑定的心境:是童年里需等月亮爬过墙头才能触碰的月饼,是少年时与同学在操场分享的半块蛋黄酥,又或是成年后母亲千里迢迢寄来的手工饼。这些食物裹着时光的糖衣,藏着记忆的温度。如今的人们不缺吃食,缺的是那份“盼了许久才得到”的郑重,是欲望被延迟满足时的珍贵体验。</p> <p class="ql-block">本质上,中秋已超越单纯的节日范畴,更像一面映照集体心理的镜子:照见人们对过往的眷恋,对情感联结的执念。于年轻人而言,它或许是朋友圈里的月亮特写,是群聊中复制粘贴的“中秋快乐”;于历经岁月的人而言,它是记忆里老院的月光,是父母鬓边新增的白发,是即便隔着千里,也想对着同一轮月亮道声“平安”的深层牵挂。</p> <p class="ql-block">月亮仍是千年前的那轮月亮,清辉遍洒,温柔未改。人们在月光下完成成长的闭环:从盼着过节的孩童,变成为生计奔波的成年人,再渐次成为怀念旧时光的“过来人”。中秋的意义也随之生长:从舌尖具体的甜,沉淀为心底抽象的暖;从热闹的物理相聚,转化为静默的精神惦念。它如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散落在各地的个体轻轻系缚,持续提醒着:无论走多远,总有人在月光下守候,总有些记忆在月光里保持光亮。</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中秋最动人的内核。它从不大张旗鼓,却将岁月里的温柔与牵挂,悄悄酿成心底的月光,岁岁年年,从未熄灭——即便世间的节日氛围日渐淡薄,这份藏在精神深处的光亮,仍会始终照亮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