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儿时学到的两样本事

大长安

<p class="ql-block">第一件是学游泳:在我的鲁西北地区老家,水源主要有两种形态:河流与水湾。河流主要用于水利建设和农田灌溉,而水湾则是大自然形成的低洼地带,蓄积周边雨水,部分深湾底部还有泉眼涌动。我们村庄坐拥三大水湾,分别归属于一队、二队和三队,其中紧挨着村小学、位于我家门前的,正是三队所属的水湾。该水湾为形状不规则方形,南北向略长,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湾畔点缀着稀疏的柳树与芦苇,东沿有一口甜水井,东南角则矗立着一棵杜梨树。湾水深浅不一,村民们常在此洗衣、涮物,同时放养鸭鹅,水面不时漂浮着肥皂泡沫与柔软的鹅毛。然而,每当炎炎夏日来临,这些河沟与水湾便化身为孩子们的天然泳池。</p><p class="ql-block">在老家,游泳被俗称为“打嘭嘭”或“凫水”。其中,“嘭嘭”一词可能源于击水的声音,其确切来源已无从考证。而“凫”字本意为水鸭,形象地描绘了游泳的姿态。村中的男孩子们几乎人人擅长下河游泳。在乡村环境中,孩子们学习游泳往往没有专人指导,也不讲究泳姿,只是简单地将头扎入水中,臀部撅起,双手划水,双脚奋力蹬踏。伙伴们齐声呼喊:“蛄蛹了,蛄蛹了,往前蛄蛹一巴股了!”随后便是一片欢声笑语。久而久之,他们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游泳技能,堪称“自学成才”。</p> <p class="ql-block">农村孩子们的主要游泳方式包括“狗刨”、扎猛子、踩水和摸底等:</p><p class="ql-block">“狗刨”,据传是人类最早掌握的泳姿,通过观察狗的游泳动作而习得。此泳姿头部始终露出水面,四肢捣水前进,速度较慢。从体育运动角度看,“狗刨”属于自由泳范畴,对泳姿无严格限制。体育专家指出,“狗刨”分为双手同步划水和双手交替划水两种,前者速度更快。</p><p class="ql-block">扎猛子,即游泳时头部朝下迅速潜入水中憋气前进,考验的是肺活量,孩子们常以此比试憋气时间。</p><p class="ql-block">踩水,依靠双腿和脚夹水产生浮力以保持身体在水面。踩水较难掌握,我一直未能真正学会。有些小伙伴技艺高超,能身体垂直水面、双臂高举横渡水湾,且衣物滴水不沾,令人钦羡。</p><p class="ql-block">摸底,即潜水至水底探触。潜入水湾底部抓起一把紫泥返回水面作为证明,然后将紫泥掷向空中以示庆祝。这一活动既比试技能又考验胆量,我因胆小从未尝试。</p><p class="ql-block">我学习游泳的时候,大概六七岁,对游泳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家门前的水湾成了我的天然泳池,而大哥则成了我的启蒙教练。他别出心裁地卸下一扇过道门板作为我的“私人浮板”。扶着这块门板,我就像驾驶着一艘小船,在水中摇摇晃晃地前进。每当练累了,我还可以悠闲地坐在门板上,享受着随波逐流的惬意。</p><p class="ql-block">待稍显成效后,大哥开始尝试在水中用手心托着我的下巴引导我前进。那种感觉既刺激又紧张,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在水中摇摆不定。每当大哥放手时,我便像失去了方向的小船一样胡乱蹬踏。但正是这些看似笨拙的尝试,让我逐渐感受到了水的浮力与身体的平衡。</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在浅水区进行练习。有时我会像小狗一样四肢乱刨;有时我又会像鱼儿一样优雅地摆动身体。虽然每次尝试都只能前进一两米且一抬头便下沉,但我从未放弃过。终于有一天,我在水中突然找到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我的手脚开始协调自如地划动,身体也能完全浮起。那一刻我仿佛与水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畅快。我兴奋地大喊:“我学会游泳了!”那一刻的喜悦与成就感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关于游泳难忘的几件事儿:</p><p class="ql-block">私自游泳难逃“指甲验身法”。游泳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活动,容易发生喝水呛水抽筋甚至溺水等意外。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加强了防范,看管得很严,严禁儿童擅自去下湾。尽管学校和家长三令五申严禁私自下水,但孩子们对水的渴望却如同干渴的鱼儿对水的向往,难以抑制。特别是在午睡时刻,当蝉鸣此起彼伏,热浪滚滚而来,我们总是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溜出家门,奔向那清凉的水湾。然而,到校后老师的“指甲验身法”却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我们私自游泳的“罪行”暴露无遗。老师轻轻在胳膊上一划,白痕便如魔术般显现,谁游谁没游,一目了然。被抓到的同学或低头认错,或嬉皮笑脸地接受批评,而那些“屡教不改”的,则会被罚站在教室门口,却依然相互挤眉弄眼、嬉笑打闹,形成了一道颇为独特的“风景”。如今想来,当时光靠口头要求,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小孩子们来说,禁泳何其难!那段时光虽充满欢笑,却也暗藏危险,不禁让人后怕。</p> <p class="ql-block">偷游挨骂的经历。那一年,连绵不绝的暴雨肆虐,导致村庄内外沟壑纵横,水流泛滥成灾。村东头一队的池塘更是蓄满了浑浊而深邃的雨水,水面几乎与池沿持平,形成了一片危机四伏的水域。</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我与四叔家的堂弟却萌生了冒险的念头,瞒着家人,私自前往那片危险的池塘游泳嬉水。然而,我们的秘密行动并未能逃脱大人的监视。三叔得知此事后,愤怒难平,手持锄头,面色铁青地从远处向我们疾步赶来。</p><p class="ql-block">察觉到事态的不妙,我们心中惊恐万分,慌忙从池塘中爬出,赤身裸体,抱起衣物,不顾一切地向家的方向狂奔。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焦虑,生怕受到严厉的惩罚。回家挨一顿骂是自然的,好像没有挨揍,其实家长舍不得真揍,只是吓唬吓唬而已,不过从此也长了记性,不再擅自下湾了!</p><p class="ql-block">“救生圈”漏气事件。记得有一回,我们一群伙伴相约到村边的池塘游泳。为了增加游泳的安全性,大家别出心裁地利用裤子制作简易的“救生圈”。我们脱下裤子,紧紧系住裤脚和裤腰,然后将其用水浸湿,充满气后套在脖子上,这便成了我们自认为的“巧夺天工”的救生设备。带着这份自制的“救生圈”,我们满怀信心地游向了深水区。然而,当我们沉浸在游泳的乐趣中时,突然发现“救生圈”开始慢慢漏气,浮力逐渐减弱。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深感不妙,掉头拼命地往回游,那些平时不怎么会游的,此时也急了眼,急中生“能”,竟然紧要关头悟透水性。上岸后大家都吓出一身冷汗,想想都后怕……</p><p class="ql-block">裸泳的意外伤害。那次,我们一群伙伴选择在河水较浅的区域进行游泳,大家赤身裸体地躺在淤泥之中,玩起了截鱼逮鱼的游戏。我们坐在淤泥内,两腿分开,从两端向中间滑行以驱赶鱼儿,场面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断。然而,欢乐的氛围突然被一声惨叫打破。一个小伙伴因疼痛而蹦哒起来,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的裆部鲜血直流。原来是被隐藏在淤泥中的玻璃渣子或树枝子不慎划伤,真可谓是乐极生悲。还记得有一个小伙伴,憋了一大口气玩扎猛子,扎下去老远老远,等浮出水面,却见额头上鲜血直流,也是被水底下的树枝之类划破了。从那以后,心有余悸,我再也不敢扎猛子了。</p><p class="ql-block">大侄女立英落水事件。1975年前后,发生了一起令人至今心有余悸的事件——大侄女立英不慎落水。当时,我大约十二岁,正就读于村小学的四五年级。而立英,当时是一个活泼可爱、已能满地奔跑的两三岁小女孩,成为了这次事件的主角。</p><p class="ql-block">事发当日,一家人在天井里围坐在一张木桌旁享用早餐。突然,门外传来了隔壁邻居家小玲的呼救声。我闻声立刻放下饭碗,冲出门外,只见立英正在门前小水湾中挣扎扑腾。情况危急,我毫不犹豫地跳到水中,将她及时抱出水湾。幸运的是,由于落水地点是南屋后面的小浅湾,加之发现及时、救援迅速,立英并未遭受到伤害。这次事件给全家人敲响了警钟。此后,家人们反复强调,必须严格看管小孩,严禁私自下水游泳,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p> <p class="ql-block">部队军营里的游泳训练。在服役期间,我所在部队的营区内设有一个自建游泳池。部队为了提升官兵的身体素质和水上技能,统一组织了游泳训练。训练过程中,教练详细讲解了游泳的要领,并进行了规范的示范。我们最初学习的是蛙泳。蛙泳虽然在现代四大泳姿中速度相对较慢,但其入门门槛较低,动作简单易学。通过训练,我逐渐纠正了以往“狗刨”式游泳的不规范动作,基本掌握了蛙泳的技巧。</p><p class="ql-block">然而,对于其他泳姿,我一直未能充分领悟其精髓,只能算是略知一二。退休后,我在西安矿院的游泳池办理了游泳卡,定期前往进行锻练。但遗憾的是,由于耳朵出现炎症,我不得不放弃了这项运动。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有很多,它让我们锻练身体,培养意志,放松身心,带来了快乐!</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是学骑“二八大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被誉为“自行车王国”,其中永久、凤凰、飞鸽三大品牌自行车尤为著名。而在山东地区,由青岛产出的“大金鹿”自行车同样享有盛誉。该车型以其独特的后轮倒刹设计、巨大笨重的车身、高大的体型以及坚固耐用的特性,深受民众喜爱,并被亲切地称为“二八大杠”。“二八”指的是车轮直径为28英寸,“杠”则是指连接车头和座位之间的粗黑横梁,该横梁兼具载人与载物的功能,是当时生产生活条件下的独特产物。</p><p class="ql-block">骑乘“二八大杠”时,其独特的上车方式尤为引人注目。人们通常先立于车侧,双手紧握车把,随后左脚踏上脚蹬,右脚在地面上蹬踏以助跑,紧接着抬起右脚跨过车座,最终骑上自行车。这种特殊的上车方式,正是受限于“二八大杠”那根粗黑的横梁所致。</p><p class="ql-block">在儿时的记忆中,学习骑自行车大多是从“28大杠”开始。这种自行车高大笨重,难以驾驭,尤其是那根横梁,成为了学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学习骑“二八大杠”需循序渐进,首先练习推车,以感受车体的重量与平衡,为后续骑行奠定坚实基础。推车熟练后,进而练习“遛车”,即将一只脚置于脚蹬上,另一只脚在地上有节奏地蹬踏,以体验骑行的初步状态。随后进入“掏大梁”阶段,由于身高限制,坐在车座上脚无法触地,此时需先将右脚从大梁下方穿过,踏在右踏板上,以回踩半圈的方式斜挎着骑行。随着身高的增长,逐渐进入“骑大梁”阶段,虽仍无法坐上车座,但能骑着车子前行。之后,随着身高的继续增长,终于能够坐在车座上正常骑行,开始体验较为标准的骑行姿势。最终,当完全掌握骑行技巧后,还会挑战高难度动作——“大撒把”,即在骑行过程中松开双手,这需要极强的平衡力和控制力。</p> <p class="ql-block">我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首先是在学校操场上进行场地训练,起初,需由他人扶着车后座以保持平衡,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逐渐能够独自骑行。我还记得,在一次骑行练习时,扶车的人悄悄松开手,而我竟浑然不觉,不知不觉中便学会了骑行。随后,上道路练习,学习会车、躲人、转弯、躲避障碍物以及记道路等技能。</p><p class="ql-block">学会骑自行车,不仅增强了我的平衡力、协调力,强健了体魄,还极大地扩展了我的活动范围。我能够骑着自行车帮家里去供销社、集市购物,过年时走亲戚,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这不仅增加了我的胆量,使我变得外向开朗,还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自信心,学会了独立与自由,让我的成长过程变得更加快乐且丰富多彩。</p>